翁美川與智立勞動合作社

by 曾怡陵

走進北投奇岩山腳下社區一棟3層建築內,穿過小庭院和一扇鐵門,食物的味道隨著步伐逐漸清晰。瓦斯爐上的熱鍋噴出番茄的香氣,正在製作供應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義大利麵醬,一旁工作桌擺滿瓶裝的原味酸乳酪,理事主席翁美川敏捷地將收縮膜套在蓋子上,讓理事楊秀英用吹風機封膜,其餘夥伴煮醬汁、切洋蔥,流暢地支援、銜接彼此的作業。

社員莊長生成功種出南瓜,智立合作社夥伴共享收成的快樂。陳春攝影

這是「智立勞動合作社」(以下簡稱智立合作社),不論輩分階級、出資金額多寡,所有人平等勞動。

從心裡的精神走向實質的形式

智立合作社的源頭得從1994年說起。當時翁美川在士林帶領的「好所在.生活者社區空間」是共同購買的第一個據點,此後為了將農產瑕疵品製成加工品而成立「媽媽生產班」,後由「生活者工作坊」接續運作,延續惜食、提供社區二度就業機會的心意。

2015年因房租到期,翁美川覺得這正是轉為合作社的契機。早年主管機關的承辦窗口對合作社不理解,使得生活者工作坊未能以合作社的型態成立。「合作社跟工作坊或是公司的概念不同,合作社是大家一起擁有的。因為一直心繫合作社,所以來到北投以後,找了一些社區的媽媽和朋友,成立勞動合作社。」

智立合作社未成立時,翁美川雖想在生活者工作坊落實合作社的精神,但因為人員多處於單純受雇的心態,難以形成共同決策、共同經營的氛圍。智立合作社成立後,聚合的人員大多理念相投,合作社的理念才真正落實。翁美川希望社員即為參與者,因此初期雖因資金不足而找了一些出資贊助的社員,但若因為時間等種種因素無法實際參與勞動,也希望他們能慢慢退社。

目前,智立合作社約有20位社員,每3個月開1次社務、理事和監事會議,一年開一次社員大會,透過會議實踐民主治理。

社員的自主勞動

不過,社員可共同參與經營、享有平等且有尊嚴的勞動模式,對於未曾接觸合作理念的人來說,既陌生又難以理解。

初期,也有人質疑:為什麼工作還得出資?合作社七大原則之一—自願與公開的社員制,是指合作社社員基於共同需要的自願組合。翁美川也認為,如果參與之後覺得這樣的制度不妥,或共同經營不符合自己生涯規劃,可以選擇離開。

社員莊長生在智立建置初期,透過朋友介紹擔任水電工,起初對合作社也不是很理解。翁美川說:「我們一直鼓勵他入社,他那時覺得為什麼要這樣子?」但隨著對彼此的熟悉和信賴俱增,一日翁美川詢問:「我們這裡少一個人,你要來嗎?」莊長生沒有多想便答應了。一次,看到工作夥伴將廚餘丟進回收桶,想起鄉下家裡總能長出肥碩作物的沃土,就在院子泥地上搭竹棚子,利用廚餘堆肥種起南瓜。

莊長生一年中有半年回老家處理玉荷包出貨,另外半年待在北投的期間,每週會有3天到智立合作社工作。彈性的工時和互相鼓勵的氛圍,讓他追尋出心中生活和工作的樣貌。

如今參與勞動的社員,多具有社區營造的經驗,比較能夠接受合作社自由且人性化的工作方式,成立初期雖有些人因不適應而離去,但如今合作思想已瓜熟蒂落,夥伴都能彼此關懷,自主且穩定工作。

莊長生與他搭建的瓜棚。余欣蓓提供

以自身需求出發,打造我們想要的合作社

成立之初,翁美川曾想過為社區媽媽創造工作機會,卻慢慢理解現有工作量不足以供給一份正常工作的薪資,而逐漸將智立合作社調整為社區裡勞動及交流的空間。這樣的型態,正符合社區中空巢期媽媽的需求。翁美川說:「有社員是一個禮拜只來一天,覺得很高興!因為在家很無聊,每天看電視,不然就找朋友吃飯,能有一天來動一動、聊天,不是很好嗎?」

在這裡,社員自主決定工時,再依訂單量協調彼此的工作時段。像是莊長生回老家時,原擔任會計的理事黃素瑤就自願到廚房幫忙。

自主決定的還有工作以外的活動。黃素瑤曾安排思覺失調症準社員到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做半天的拜訪,由院方的精神病友導覽。此後,這位準社員主動提出想再次郊遊的想法,也因此促成了一次小旅行。一位於基隆康復之家擔任主任的社員也提議到康復之家交流,除了讓康復之家的住民導覽,也讓智立合作社的思覺失調症準社員帶領對方做呼吸操,翁美川補充:「用意也是讓他們學習付出,帶一些需要的人做運動。」

此外,薪資也由社員共同決定。黃素瑤樂觀地說:「只要付得出房租,沒有欠台電、自來水事業處、陽明山瓦斯、農友的錢,那其他都不是問題。」曾有社員抱怨時薪跟外面的水準有落差,理事們遂而拿出財報討論,發現當年的結餘比較多,決議調薪,翁美川說:「大家就很高興,知道我們有多少,就可以領多少。」

在智立勞動合作社裡,大家正為柳丁去皮、去籽,用以製作柑橘果醬,由左至右為翁美川、黃素瑤、吳惠芬、黃青蓉、顏徐敏、劉靜瑜。邱炘正攝

合作社的社會意義

翁美川雖享受智立合作社的工作氛圍,卻不禁思考,合作社的社會意義為何?她還能多做些什麼?即使過去曾訓練5位思覺失調症病友到主婦聯盟合作社工作,一旦工作環境或家庭狀況變動,也可能頓失所依。

2015年12月的理事會上,翁美川提案將思覺失調症病友納為準社員,使他們有團體歸屬感並參與工作。為此修改合作社章程,設立無選舉權、被選舉權、罷免權及表決權,但享有其餘權利義務的「準社員」資格,全體無異議通過。

剛加入的思覺失調症準社員會先進入生活者工作坊(註) ,製作製程單純、可獨立完成的「環保家事皂」。待慢慢進步,再到智立合作社幫忙食品的封口、貼標籤、打包等工作。

目前負責製作環保家事皂的病友,2年前來到智立工作,平均每天工作2小時,原本妄想周圍環境中的現象均與自己有關。如今除了妄想減輕,也能關懷家人並重新建立關係。而負責貼標籤的年輕女孩則來自弱勢家庭,天生的兔唇讓她被母親認為是「怪獸」,在這個充滿關愛的環境中,在前陣子終於願意摘下口罩。

也曾有一位每天都被父親罵「無路用」的病友在社員們的鼓勵下,工作能力不斷增強,黃素瑤甚至曾疑惑地問翁美川:「她真的有生病嗎?」但有一天發病了,將自己鎖在家中,被送到急性病房,翁美川說:「原來是她覺得她病好了, 所以有1、2個月沒有吃藥而發病,真的很可惜。後來到康復之家,一直說要回來這邊,那邊的社工都很好奇我們是什麼團體。」

翁美川和社區夥伴們建構了一個溫暖又全面的防護網,接納了這些在社會邊緣的孩子們。從主婦聯盟共同購買時期就擔任班長,後來加入生活者工作坊,與翁美川共事已17年的黃素瑤說著當初成立智立合作社的想法,是依據《禮記‧禮運大同篇》中,孔子描述的理想世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其實就是我們想要的社區的樣子。」

註:思覺失調症社員的聚會。每週五是智立合作社的休息日,在主婦聯盟合作社工作的夥伴,同時也是智立思覺失調症準社員恰巧輪休,當中有些人會選擇到智立聚會。他們一直與翁美川保持聯繫,如今有個歸屬的團體,不僅情緒得到釋放,透過翁美川的引導,也培養出更強韌的社會適應力。 聚會時,大家一起工作、聊天、共煮、共食、做呼吸操,透過勞動訓練獨自生活的能力。

(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北南分社社員。本文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9年7月187期,原標題為〈智立勞動合作社 以社員為本的自立勞動〉)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