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 Y/從柏林到台灣,變動中的女人新創圈

by Miss Y

2017年6-8月我在德國柏林,這裡是一個以startups(新創事業)聞名的城市。在這裡,無數的活動,數不盡的追夢人,不分國籍地帶著自己的夢想飛來這裡,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及資金。來了兩個月,我開始在新創圈認識了一些有趣的朋友,也在新創圈外認識了想要一起合作的人。德國,到目前為止給我的印象是,雖然這裡的新創圈很「白」,幾乎以白人為多,但基本上,只要你的語言能力夠好,人生經歷夠有趣,這裡沒有框架,也沒有性別和國籍的刻板印象,發展全靠個人能耐。

女創業家,妳享受自己所擁有的女性特質?Photo by geralt on pixabay

就在這個時間點,妙瑩向我提起研究一下德國女性創業的故事。原本柏林的新創活動就很多,再加上願意分享的人也多,於是我就卯起來參加活動。還記得我參加的第一個跟女性相關的活動,是從德籍男友那裡知道的,他說有個很會建立人脈,和組織活動的女性創業社團Wefound,CEO(執行長)是 Val Racheeva,一個超酷的俄羅斯女人。她原本在瑞士工作,結婚移居柏林後決定創業,至今三年,在歐洲各國辦過很多女性創業活動。除此之外,Val今年也出了一本書《The Female Founders Book》,書寫著40個女性創業者的故事,還有女性創業所需的資源提醒,以及一些談判技巧等等。書本身充滿個人色彩,內容也很活潑有趣,並沒有因為其「硬道理」就變得死板灰黑。

在接觸柏林新創圈,尤其是女人的新創圈前,以我對創業者的刻板印象,以為女性創業者比較弱勢,很辛苦,需要板起臉裝得很強勢。但參加了第一個活動「Rising female funder stars」後,簡直大開眼界。第一印象是「柏林的創業者也太美」!當然,只要是創業,都會面臨很多挑戰,也很辛苦,但這些創業的女性,在面對各種艱難局勢時,很明顯地並沒有把自己女性身份當成一種障礙,她們不只為自己的知識、能力為傲,同時也非常享受自己所擁有的女性特質。

在這個活動中,九位女性創業者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時,即使是在訴說她們遇到的困難,也沒有抱怨,而是分享給大家如何理性地正面迎擊,不莫名屈服。看到她們那樣謙遜、優雅又堅毅的形象,突然間覺得「看著這群聰明、擁有自己事業的女人,同為女人的我,感覺到非常驕傲!(I’m so proud to be a independent, smart and elegant women!)」

Miss Y在柏林參加的第一個女性創業家分享活動「Rising female funder stars」。Miss Y提供

當天的 9 位女性分享者,其中不乏台灣人可能也聽過的「啤酒瑜伽 Bieryoga」,柏林這邊的創始人是 Emily Casey。Emily當天的分享說道,在她瘋狂旅行幾年,造訪過印度,接觸到靈修之後,她認為人生為何不能 just chilex(不妨放鬆一點)?所以她回柏林後,結合了啤酒與瑜伽成立了Bieryoga。在柏林,不用擔心沒人跟風妳的瘋狂點子,不怕妳太瘋,只怕妳太無趣!

其中有一個女性創業者 Mai Goth,她也是個超酷的丹麥女人,雖然才20幾歲,可是生意頭腦很清晰,而且她真的好像就是來印證「一個公司領導層裡,如果30%以上是女性,企業盈利能力提高15%」。其實一開始創業的動機很單純,她平常都跟朋友湊在一起做共享經濟的參與者,例如Airbnb。有天,她確定她不想再看到有人浪費食物,所以工科背景的她寫了一個APP,媒合想便宜賣掉新鮮即期食品的商家,和預算不多的人。她的APP幾乎一推出就成功了,甚至是連VC(創投)都自動找上門。這樣的Mai,其實是個熱愛分享與世界和平的大女孩。我覺得這就是年輕女性在柏林新創圈的特質:從不批判,盡量鼓勵。

活動之後,有時候我也會私底下跟Val見面,聊聊一些女性賦權、創業的事。在我離開柏林之前,Val辦了一個私人的女性創業者聚會,地點辦在一個很潮的rooftop bar(屋頂酒吧),大家都穿得超美赴約。在那裡我遇到了地球上第一個創「無包裝商店」的 Milena Glimbovski,相信在台灣很多人都聽說過,柏林幾年前出現了一個你要自備容器去商店裡買東西的店,就是Milena Glimbovski開的。她的創業故事可以參考她的 TED talk。我還記得第一天遇到她時,她穿得超美,一坐下就說:「雖然我也有出現在Val的女性創業者那本書裡,可是我們不要只聊工作,世界很大,還有很多有趣的事!Miss Y你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亞洲是什麼樣子嗎?」所以我們聊了男人、約會,也聊了一些生活趣事!事後我去 Milena Glimbovski的 youtube頻道,發現她就是很典型的在柏林自由自在揮發創意、活出真我的那種人。行筆至此,我真的開始想念柏林了!

今年8月我回到台灣,也參加過幾個台灣的女性創業活動,可以說,台灣跟柏林真的非常不一樣。我發現台灣的環境,你要討論起林奕含遇到的種種限制非常容易,但是就是沒有一個像歐普拉一樣的人,告訴妳「即使受過傷害、即使限制擺在眼前,我也要跨過它,而且我們可以一起跨過它、消滅它」。

在柏林,我看到了歐普拉精神。但為何在台灣,很多女性創業者在給予意見的時候,很像婆婆對媳婦說教,而不是實際給一些能夠發揮作用的意見?例如我參加過兩場創業活動,一場專給女性,另一場男女都有。

我對兩邊的人,問了同樣一個問題:「當一個市場中,你的競爭者比你還大,還有資源,更有名時,你要怎麼面對這個市場?」

女創業家:找個沒敵手的,如果你有競爭者,表示妳的創意不夠。

男創業家:還是創業,因為你的新創可能有特殊的利基點,競爭者不見得能夠覆蓋妳的利基點。

坦白說,參加了兩邊的活動,才知道台灣長期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文化影響,女性創業家的自信心仍不足,甚至社會並未給予足夠的信心。或許女性累積的社會資本還不足以與男性相抗衡,很難相信其實自己也可做出突破社會刻板印象的事業。希望台灣能有更多的女性創業家出現,多多鼓勵女性投入新創事業,一起大聲告訴這個世界,我的世界可以由自己定義,而不是女人永遠只能做販賣化妝品、家事服務或保險業務等等的事。

雖然台灣不是柏林,但或許柏林的種種正面精神,可以給我們一些新的見解。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