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少見艾瑪華森之流,卻多見川普之輩?
by Miss Y
「原來在亞洲乳溝這麼重要!擁護這種價值觀的人,妳能相信他會懂得怎麼好好尊重妳嗎?」
「為什麼這個男生要用上對下的語氣跟妳對話?」
「交往是看人格的,跟膚色有什麼關係?」
「妳說他尊重妳,可是我聽起來,他像是在檢討妳的私生活?難道在亞洲,女人的私生活是大家的嗎?」
「色情笑話可以在公開場合被提及?很幽默?」
「他因為年紀嫌棄妳?難道他的腦袋都沒有跟著年齡一起成長嗎?」
“If mutual respect doesn’t exist, the conversation is over.”(如果相互尊重不存在,對話就該結束了)
台灣是座充滿性別關係挫敗經驗的迷宮
以上是我在歐洲期間提及亞洲現象,最常聽見歐洲友人對我提出的疑惑,而2016年,我在歐洲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裡,感受最深刻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或性別差異不像在亞洲那般鮮明,所以很少遇到因為性別歧視而感到難堪。但回到台灣,第一天就感覺到強烈的文化衝擊。回想起在英國或德國,如果對某個人有興趣,人們會說”I expect we will have good debates!” (我期待我們將有一場良性的論辯)台灣呢?卻總是叫女人閉嘴、在旁邊當個Trophy wives(編註:獎盃老婆一詞,出自1989年的財星雜誌封面故事,意指成功男人展示其財力或權力鬥爭後的美麗妻子戰利品)!我覺得在台灣,那股身為女人,同時也想成就自我的榮譽感,突然變得好遙不可及。
在台灣時,好似自己闖入了一個精心設計的迷宮,怎麼走都走出不去般的挫折,幾乎可以說每天都被各式經過包裝的、表面看似是為了女人,其實也不過是在消費女性的言論所包圍。例如我在給兒童觀賞的幼幼台,可以看到一個叫做「熹妃傳」的手機遊戲,號稱女人玩了這款以中國古代宮廷為背景的數位紙娃娃遊戲,會變得幸福。或是各式各樣的內衣廣告,在女模驕傲的挺出只穿著胸罩的胸部時,打上大大的「這就是自信美」等等的字樣。或是男女對話時,女人被言語騷擾,女人還得要學著原諒和看開,這樣才是個「懂得情趣、不為難人的聰明女人」。這種可怕的日常型態,更是在媒體不停宣傳川普消息的時候,簡直達到一種共鳴般的高峰,因為川普對於女性或是LGBT的言論實在不敢讓人領教,不管是他在選舉後期的珍視女性口號,或是他在競選演說時,「號稱」隨機向一位民眾拿了一面幾近潦草地寫著LGBTs for Trump的彩虹旗 ,但是這彩虹旗卻是顛倒過來的,不禁讓人懷疑,他真的知道或重視這面旗子的意義嗎?
馬丁路德金:傷害最大的不是我們敵人說的話,而是我們朋友的沉默
目睹「川普之流」如此,我試著找出自我激勵的榜樣。當我在亞洲看到英國的艾瑪華森(編註:Emma Watson於2014年被聯合國任命為女性親善大使,協助聯合國推廣HeForShe女性運動)這麼多為了平權的發言,還曾經一度想:「原來亞洲女生也沒有很孤單,歐洲女權也一樣要奮鬥呀!」可是實際去了之後,很快就發現即使西歐還要奮鬥,整體狀況仍比亞洲好上太多,至少我覺得艾瑪華森的想法在當地絕非異類。尤其是在WEF gender gap report(編註: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性別落差報告 )常常勇奪第一的冰島(見 經濟學人:女性就業環境評比 冰島獲全球第一名),當我身歷其中時,真的覺得只有看到人,沒有看到男人或女人。正因如此,有時候只有來自中東、亞洲移民家庭的歐洲朋友,才能理解為什麼亞洲女性會有如此千絲萬縷,擔心不被喜愛的煩惱。換作是自主性強的的土生土長西歐、北歐女人,對於這些無法互相理解又不識相的父權主義沙豬之流,常會聽到她們說:「何必為了他們,去扭曲自己的心智,只為了跟頭沙豬展開對話?」
我觀察到絕大多數在自由環境下長大的人,多抱持沒有人必須扭曲自我的認知去取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我有自信我在歐洲遇到言行舉止上的不當對待時,一定會有人為了我站出來,即使是素未謀面的人。但在台灣,這種自信幾乎完全被熄滅,此時我想起馬丁路德金曾說過:”In the end, what will hurt most is not the words of our enemies, but the silence of our friends.”(最後,傷害最大的不是我們敵人說的話,而是我們朋友的沉默)
(Miss Y,在亞洲工作、有著世界各國朋友的女性。期許自己成為世界平等公民,而不是受特定文化制約的人)
瀏覽 Miss Y 更多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