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高齡照顧服務外購化時代的來臨
by 葉光輝
預估在不到6年的時間內,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高齡照顧的人力需求急速增加,雖然政府已陸續規劃、開放、提供多元化的長期照顧服務,但目前由於民眾對孝道觀念的重視、高齡者本身對與子女同住的偏好,加上目前居家照顧服務使用上的諸多限制,因此聘僱外籍看護工不僅成為臺灣社會使用率最高且持續成長的高齡者照顧服務,學術界更以「外包孝道」概念來討論子女將照顧老年父母的孝道責任轉包給非家人受雇者的現象,並抨擊這是家庭養老功能與孝道觀念式微的明證。但本文認為高齡照顧的公共化或商品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甚至與成年子女同住,也未必等同高齡者的所有需求能完全得到滿足,唯有適時從家庭之外引進其他各式高齡照顧人力或服務(如送餐服務、接送服務、遠距離智慧醫療服務等)的協助,才能妥善因應台灣即將面對的高齡者生活照顧需求。
因此,若能從廣義角度,將孝道外包現象內涵轉化為民眾該如何使用外部照護服務或資源,以提升對高齡者照護需求的滿足,亦即以高齡照顧服務的外購化(outsourcing)重新來看待,如此一來,可將各種不同類型的照護服務納入探討,二來,則可探討家庭代間運作如何與外部照護服務相互融入,繼而促進高齡照顧品質與整體照顧關係。這觀念不僅可使外包孝道現象朝正面發展,也有機會深入探討臺灣正式與非正式高齡支持系統如何相互整合的核心問題,為構建臺灣本土高齡照顧3.0的藍圖預做準備。
在照顧觀念這一轉化趨勢下,未來臺灣高齡照顧的想像,應該是:
- 以健康或亞健康高齡者的預防照顧為主,失能高齡者的治療照顧為輔;
- 當勞務或醫療性工作轉移給外部照顧者後,家人可聚焦於新的照顧內容,如情感性照顧、資訊提供、溝通協調、資源規劃安排等;
- 各種不同性質的外部照顧者加入,整體照顧關係的運作更複雜,不再容易清楚界定主要照顧者,高齡者本身亦同時扮演雇主角色,不再是被動的接受照顧者;
- 整體照顧關係的運作品質,取決於其中所有成員(高齡者、家人與家人照顧者、各類外聘照顧服務者)的正向互動、彼此協商與共同決策,且強調在照顧關係中同時兼顧三方的需求、感受,讓照顧實踐本身也能同時體現相互支持與個人價值,使整體照顧關係得以順利運作、長期維續。
- 理解高齡照顧是一項具動態發展歷程的長期任務,且經常會出現突發的挑戰或狀況,並非透過一次決策就能徹底解決。因此政策制定重點,需協助家庭系統調整所有成員的關係,強化家人間的信任與協商能力,使其有能力與意願適時尋求、整合家庭外部資源與支持網絡,隨時適應高齡者的照顧需求變化;
- 強調孝道的情感面意涵,透過將孝道的核心重新聚焦於親子雙方的情感連結、相互支持,使家庭系統以更有彈性的態度協商各種可行的照顧模式,而非將孝道視為某些制式的照顧要求或規範。使普遍存在的孝道觀念得以轉化為促進高齡照顧服務公共化、高齡照顧模式多元化的利基。
整體而言,孝道服務外購化下的高齡照顧本質與代間連結模式更重視透過滿足所有涉入成員的需求,以促進、維續整體照顧關係品質。然而,這些高齡照顧觀念或態度的轉換,其實都奠基於親子間良好的互動與情感關係,這也具體呈現出孝道觀念未必是公共化或商品化照顧服務推廣上的文化障礙,且強調自然情感與親密信任的相互性孝道,會是帶動新型態高齡照顧模式形成、促進家庭代間運作,朝相互支持與協商轉化的重要機制。
(作者為中研院民族所 & 台大心理系教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