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by 梁紅玉

在萬華地區疫情擴散的初期,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一句「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瞬間爆紅,讓原本四平八穩的中性措辭,意外地觸動了傳統社會「可做不可說」的曖昧情境,彷彿是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一時之間眾聲喧嘩、好不熱鬧,或有人是以道德尺度衡量批判、或有人採隔岸觀火心態暗自慶幸,更多的則是流傳街肆、帶有某種窺人隱私的八卦耳語。

「耳朵裡的春浪潮濕濕噠」臉書貼文。取自明日和合製作所 Co-coism粉絲頁

事實上,美國早期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就已明白指出,人類在衣食溫飽之餘,還有社交上的基本需求,其中就包括了愛、情感和所謂的歸屬感,因此渴望身體上的碰觸以及群聚互動。也就不難理解,在疫情隔離期間,有人希望收養寵物作伴;更不用說,當「獨居」已悄然成為未來生活的一種常態後,人們因孤寂難耐而尋求某種慰藉,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

藝術成為一種陪伴

也就在三級警戒發布不久,有一群藝術工作者,開始去關注隔離下的人性需求。

如果居家防疫,生鮮食品可以外送;那藝術作品是否也能「快遞」到府、為觀眾提供客製化服務?一個由「明日和合製作所」團隊策劃、集結了25位創意者的《Surprise!Delivery和合快遞》計畫,就包括了語音催眠、遠端逛書櫃的閱讀分享;寄送手作物件或寫信給觀眾的溫馨交流;還有「從我家到你家一路打卡」等幽默驚喜的作品《張騎米》,其中由張剛華所帶來《耳朵裡的春浪潮濕濕噠》,則相當具有特色。換句話說,預約下單的觀眾會在表定時間內接到電話,創作者先以情境式對話開場,好比說,「此刻我們將為您進行按摩,如有任何不舒服,請立即表達」等等,待彼此建立互信後,再順勢提問「最近一次的身體碰觸、當時的感受,或這樣的碰觸讓你想到某個人、某種氣味」……總之,在雙方不預設立場、不帶任何批判的交談中,進行私密性地語音互動,聽來彷彿是早年「0204情色電話」的翻版,卻也延續了創作者在疫情前的「參與式展演」–為觀眾洗頭,透過「洗頭」這個消費市場中的親密接觸,進一步理解當前人類的社交模式,也期許藝術能成為鬱悶生活裡的一種陪伴。

《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劇照。youtube截圖

距離帶來的安全感

除了疫情下推出的「藝術快遞」計畫外,《麗晶卡拉OK的最後一夜》則是兩年前由「躍演」劇團所帶來的原創音樂劇,這齣以基隆港邊的溫柔鄉為背景、以卡拉OK老闆娘陳麗卿最後一夜為始的故事原型,起自金鐘編劇詹傑,當時他將自己母親開設的卡拉OK作為田調現場,就是希望能為那些「強悍卻又脆弱的女人們」,說出自己的故事。至於演出後續,一些曾陪著詹傑長大的阿姨們,據說當時就默默地坐在觀眾席,冷眼看著眾人為她們的遭遇一掬同情之淚。

然而弔詭的是,我們一方面為著舞台上的故事動容,另一方面,卻又會對萬華「阿公店」這類場所抱持異樣的眼光?就容我在此摘錄一段作家胡晴舫於《旅人》書中的文字作結:「茶花女仍是同一個茶花女。變化的是觀眾身處的空間,是否具有足夠的安全距離,讓他們暫時放下社會成見,忘記自己的道德標準,而只專注於對方的人性處境,並不吝惜獻出真誠的同情……台上台下,差的是一份活靈活現的人性。」

人性,確實是幽微難懂的,但唯有關注對方的「人性處境」,才能建立所謂同理心。何妨讓我們透過諸多藝術創作的「安全距離」去觀看反思,或許就能對「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句話,帶來不一樣的詮釋。

(作者任職於廣播媒體多年,主跑藝文線。曾任性平專案主持人)

更多紅玉的驚豔經驗在這裡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