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衣與血汗工廠

by 黃淑德

我們換季購衣的選擇,多半被流行所牽著走。如果你想以小小的行動改變世界,何不開始思考「衣服」這樣商品的來歷,這件衣服是在哪裡加工製造的?是怎樣的工作環境?車衣工人的工資合理嗎?另外,這些衣著的製造對地球環境帶來怎樣的衝擊?

品牌衣飾與勞工血汗

現在想買「台灣製造」的衣服已經愈來愈難。市售成衣多半是中國、越南等地加工,許多進口的國際知名品牌多半也是在「中國」製造,有時標示「香港製」或「澳門製」,其實大部份是廣東等地加工,香港及澳門出口。

成衣加工業向來有壓搾勞工的惡名,全球的人權及勞工團體曾多次發起「杯葛運動」,迫使國際大品牌能正視其海外代工廠的勞工剝削問題。2004年,國際扶貧組織OXFAM嚴厲批評泰國的一家車衣廠,這家是許多大品牌的代工廠,僱用八成的緬甸籍勞工,許多是非法入境打工的,他們只能領泰國勞工的三成薪,卻每日工作十二小時,且懷孕女工一律解僱。

這種剝削式的加工廠遍佈全球,從中國、土耳其、到墨西哥等地都有,通稱叫「血汗工廠」(sweatshops)。

有些企業訂有「道德條款」,嚴格限定其供應商應遵守的規範,包括代工廠的每日最高工時、最低薪資、勞工基本權益(如醫療或允許加入工會)。雖然訂有道德條款的企業日漸增多,但能否落實才是重點。但OXFAM調查卻發現,大部份的勞工並未受保護,問題主要出在一般企業的採購流程,例如強調「迅速補貨」就需要依賴「加快生產」,造成加工廠要求工人持續超時加班,這可能就是一天工作十六小時,一週工作七天,而且不付加班費;同時,為了追求利潤之擴大,就要節省成本,工資通常壓得很低。

NGO的努力

一些人權團體開始努力改善「血汗工廠」的壓榨,在英國有個ETI(道德貿易行動)的團體,定出企業道德規範,有些成衣品牌便加入這樣的聯盟,強調遵守勞工保險。

身為消費者,我們應讓大品牌知道,我們關心衣服生產勞工的基本人權與健康。但我們更應支持一些小的品牌,在本國以環境友善的方式生產,可確知其加工廠,對其勞動條件清楚的(如合理的薪水)。

合成纖維

所謂「化學纖維」或「合成纖維」是來自石油的工業製品,對環境都有負面影響,以聚酯纖(polyester)為代表,它無法被微生物所分解,它的製程中耗能源、耗水。但它也能夠由回收PE容器再抽紗紡製。還有PVC雖是流行衣料質材,但它卻是環保界的惡夢。

環境

當有機產品蔚為風行,人們開始在意我們吃到肚子的每樣東西,而棉花的生產是和食物一樣的。用掉全球農葯的10%、25%殺蟲劑,農葯的使用對農友及採收工人的健康威脅最大。在第三世界國家中,每年因農葯中毒身亡的超過二萬人,農葯的大施用對環境危害也大,讓野生動物消失、土壤惡化,也遺毒河川海洋。

反對基因改造的運動也是集中在食物,但也延及棉花。在美國所種植的棉花田有四分之三是基因改造的,光是孟山都公司的種子便占了九成。而基因改造的棉花已開始在印度、中國種植。生態人士擔心長期的環境影響仍是個未知,可怕的是目前尚無大品牌服裝公司做出「非基改」的採購政策。所以唯有購買「有機棉製衣服是真正確實『對環境友善』的」。

(作者為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常務理事)

觀看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