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姿/學著完美地看見不完美的我

by 陳靜姿

前言:小翎(大學生)一開始講述她的母親經常要求她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比如,女孩子說話要溫柔點。小翎認為母親干涉她的生活,而且,她認為自己是成年人,有自己的自由,不希望任何人干預。

小翎:母親總是用教條式規定或教育我,我現在已經不是小孩。

諮商師:所以,妳認為妳母親是在教育妳,是因為妳覺得她把妳當成小孩管教嗎?

美國哲學家山姆.金恩說:「我們愛,不是因為找到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著完美地看見一個不完美的人。」photo credit:unsplash@Meiying Ng

小翎:因為她一天到晚就跟我說,女孩子講話要溫柔一點,要多穿裙子。她自己講話也很粗魯,而且我從來沒看過她穿裙子。我母親自己都做不到有禮貌和謙虛,就不要教育我,自己都做不到,就沒資格說我,母親是個沒用的人。

諮商師:妳是認為做母親的應該以身做則,才有資格管教妳?還是妳認為,她自己做不到有禮貌和謙虛,所以妳母親是個沒有用的人?

小翎:我長大教育弟弟妹妹的時候,我會自己先說到做好,再教育教訓他們,也因此,我是覺得我才是對的,也養成我得理不饒人的個性。

諮商師:所以,妳認為妳母親沒有資格管教妳?

小翎:我小時候會這樣想,但現在比較懂母親是希望我待人和善,溫和有禮貌和謙虛。

諮商師:所以,妳現在長大後比較明白母親對妳管教的用意?

小翎:我覺得有禮貌和謙虛,不是我的做事方式,那不是我。

諮商師:妳長大後明白母親管教的用意,但妳不想照著做,或妳沒辦法做到呢?

小翎:我若照著母親管教方式去做,就會像母親一樣說到做不到。我不想成為沒有用的人。

*-。-。-。-。-。-。-。--。-。-。-。-*

在小翎的邏輯思維中,一直存在個信念,然而她這個信念,可能是一個思考謬誤:
==>母親說到做不到,是一個沒用的人。
==>我若照著母親的管教方式去做,則,我會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
==>我不想成為沒有用的人。

古語說,身教重於言教。小翎是一個敏感細膩的孩子,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充分的使用感官去認識世界,去思考事情。因此,她會耳朵聽,也用眼睛看去想想我讓怎麼做。因此,母親常常不能以身作則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心中存在著矛盾及叛逆,她不知道要相信眼睛所見,或是耳朵聽到的教條,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她用叛逆做為對母親的回應。而且,她認為媽媽,說到做不到,就是沒有用的人。她不想在母親的管教下成長,如果依照母親的管教方式做事,將來一定也會和母親一樣成為沒有用的人。

案例中,是當事人從小建立了母親是沒用的人,沒有用的人說的話,就不要聽。她沒有照媽媽的方式去做,所以,她自己才是對的,因此,在後來自己也因此養成得理不饒人的習慣,未能同理他人的情緒。

美國哲學家山姆.金恩(Sam Keen)說:「我們愛,不是因為找到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著完美地看見一個不完美的人。」小翎的母親雖然有時候並沒有身體力行,但也不是因此就是一個沒有用的人。

因此,在諮商過程中,我先鬆動當事人對母親的看法,請小翎靜靜的回想,母親雖沒能做到以身做則,但母親的出發點是為了什麼?我請小翎先同理母親,請給自己和母親一個機會,不要每次母親一開口,她就甩門,給母親5分鐘的時間,先聽媽媽說完話,再清楚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告訴母親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小翎和母親的關係在這次諮商後,關係有了改變,母親也開始瞭解小翎有自己的想法及對自己的期望,不再把「女孩應該怎樣」的模子硬套在小翎身上,建立母女的溝通機制,關係也越來越好了。

(作者為哲學諮商師、兒童哲學講師)

如何觀看孩子的世界?了解更多靜姿與親子的哲學對話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