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妻婚後紅包大挑戰

by Josefa

今年是我們婚後的第一個過年,我和太太因為已經同住多年,加上雙方家人都是在北部,也沒有過年回家住的習慣,不過回誰家、怎麼回的問題,也還是需要安排。

聯名送公婆/岳父母伴手禮也是一種刷同婚存在感的經驗。Photo by Wijdan Mq on Unsplash

我們原本計劃除夕回各自的家,初一一起跟我的家人吃飯、初二一起跟太太的家人吃飯,我心裡打算的是,明年再倒過來,這樣應該可以避免異性戀架構下敏感的「誰嫁誰娶」認定,不過因為我們經驗不足、太晚訂餐廳,最後太太那邊約到初三吃飯。

紅包怎麼給,燒腦啊!

最困難的還是紅包怎麼給的問題了。為此我們只好請教已經結婚多年的異性戀友人,大家處理的方式還蠻不一樣的,有的是各自處理金額但共同署名、有的是會因為結婚之後,除了自己包給父母之外,媳婦、女婿又再另外多包給公婆/岳父岳母,其實如果在網路上打關鍵字「過年 媳婦 紅包」,都可以搜尋到各式各樣的教戰守則啊!

討論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虛擬小劇場:單獨包的話會不會「目標」太顯著,不大符合我們低調的行事作風、而且還要考量我們的見面時間有一餐會是在初三……最後我們採用了變動最小的方法,各自處理自己父母的金額,但4包數字都相同,然後共同署名的方式包出去。

另外考量年節期間的見面,還是要有一點不大一樣,我們決定在聚餐的時候準備小小的伴手禮。挑選禮物格外需要費心,但也是個藉此了解彼此家人喜好的機會。我們都是禮物實用主義取向,同時也不希望對方負擔太重,加上送禮的場合是在外聚餐而不是到家拜訪,東西最好不要太重,必須挑選實用、價格親切適當、又輕巧好拿的禮物。為此我們逛了兩個下午,最後決定針對各自父母的喜好,分別準備了糕點組合和蜂蜜禮盒。

順應過年習俗刷同婚存在感

有趣的是,雙方父母在看到聯合署名的時候,多少都有點震驚,我想,某種程度上也反應出父母對我們結婚這件事情的適應程度,就如同得知我們結婚時的反應,太太的爸爸(是的,我應該要稱呼岳父/公公/ father in law)最鎮定,相當自然,其他三位長輩都有點吃驚。

傳統習俗雖然繁瑣、不夠性別平等,有時候真的很煩人,但某種程度上,也是讓父母理解我們之間關係的一種語彙,說來有點好笑,過年、包紅包這種事情,像是又再一次刷了結婚這件事情的存在感:「嗨嗨!我們結婚囉!是真的結婚囉!」但是像人情、情感這種實質上的內涵,還是必須要相處才能夠累積,也才真的有其意義。經過這次過年活動的「驗收」,我們的長輩們應該都還在努力用他們的方式接受當中。對此,我心懷感謝。

更多Josefa同婚故事: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