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手護環境的工匠下篇】這一門步道照護邏輯課

by 徐銘謙

台灣疫情升溫的時候,我曾提出「瘟疫蔓延時,要擔心自身成為加害者那樣地活著」,因為如果出發點是擔心自己成為受害者,就會產生受害者壟斷的心理,想要找出加害者的足跡、歸咎他人的錯誤、要求別人為自己可能受害負責任;或是覺得自己沒有疾病,缺乏危機感,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怎麼可能對別人造成危害,於是反而疏於保持距離。但如果出發點是覺得自己可能會是無症狀帶原者,因為不想成為加害者,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傷害別人,而更加隔離自己、保護他人,以及對確診者、弱勢者保有同理心。人人都能意識到要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非製造問題的一部分,那麼防疫就有可能徹底。

步道的常態維護就是「步道照護」的邏輯。台灣自然步道協會提供

面對無法掌控的自然與面對疾病和疫情,都有著類似的邏輯。登山者通常是基於享樂自然,而進入山林,沒有意識到踐踏植被、自行開闢路徑,可能會對生態造成的影響。台灣自外於全球疫情時,民眾無法出國而報復性出遊,大家才開始注意到這些亂象,而當本土疫情轉趨嚴峻,沒有人類干擾的山林,野生動物才敢回到步道上,顯示人們穿行森林,動物確實會受到影響遠離,棲地因而縮小。根據一份步道問卷調查,[10] 登山客多半意識到「山林根系裸露」、「土壤沖刷」的問題,但是態度只有「感到遺憾」,並未「感到罪惡感」,因為認為這些問題並非自己造成的,與自己無關。

個人雖無破壞自然環境,卻是造成問題的原因之一

在地球已經從「全新世」(Holocene)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時代,科學家們從岩層發現,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加速生產出來的新礦物或似礦物,包括在地層上堆積鋁、塑膠、混凝土,海灘上撿拾的石頭已經不是天然礦物,降雨裡面含有塑膠微粒、飛煙、放射性物質,如1951年核試驗的鈽已經進入地層沉積。甚至在地球孤懸八千萬年無人侵擾的紐西蘭,南北兩島演化出高度多樣特化的森林樣態,人們卻在紐西蘭以南約640公里的坎貝爾島上孤零零地長著的一棵北美雲杉的年輪層中,測得放射性碳在1965年達到峰值。

連最不易變動的岩層地質都已經被人類活動所改造,已經幾乎不存在沒有受人類影響的自然。有人認為遵循「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走在既有步道上,[11] 扼殺了荒野探險的樂趣,但其實現今已經沒有無人履及的處女地。人們必須認知,我們就身在其中,即使很多後果不是個人直接造成的,但我們仍然是造成問題的原因之一。

而當我們採取行動要進行修補的時候,往往發現問題已經是多年惡性循環累積下來,沒有能徹底根治沉痾病灶的方法,因而有時會產生無力感。還記得 2014年當團隊首次勘查嘉明湖國家步道(詳見《手作步道: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頁74-87),走到向陽名樹前的好漢坡,仰望整片山坡切割成無數又深又寬的沖蝕溝,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著手,感覺就算用盡一生的氣力,也不可能恢復到2005年向陽森林遊樂區對外開放前的樣貌。爾後我們與台東林管處、米亞桑團隊合作,每年持續往前修補、追蹤觀察之前的工作,大部分發揮了效果,也許有些護坡又被沖掉了,需要再修補,看看水從哪裡來,怎麼樣再增加一些導流溝,補強一些防止沖刷的消能設施,回填的土石量永遠不足,數十個志工要跟每年兩、三萬名登山者的使用量賽跑,而每年尺寸向前、匍匐推進修補,至今我還沒看到過嘉明湖。

步道的問題就像糖尿病,時時監測血糖,就像步道監測的重要性。台灣自然步道協會提供

步道的問題就像糖尿病,時時監測血糖,就像步道監測的重要性

前不久當我看到安瑪莉摩爾(Annemarie Mol)寫的《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The Logic of Care),覺得糖尿病患者的照護實作,和修補「人類世」下的環境共業,真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是從看到一則嬌生公司的血糖檢測儀廣告開始的,那則廣告的畫面是三個年輕人一起去登山,彷彿選購這個產品,就能如正常人般健康與自由的生活,然而因為糖尿病患者身體無法產出必要的胰島素含量,因此實際生活不是選擇某種產品就能控制血糖的「選擇的邏輯」,而是一連串持續一生的「照護的邏輯」。

光是要能外出登山這件事,在照護的實作諮詢上,就要提醒攜帶充足的食物,還要留意血糖值,隨時為自己注射胰島素,以及注意穿保護好雙腳的鞋襪,以免產生傷口不易痊癒。而由於患者可能昏迷,同伴們也要學習如何在必要的時候協助注射升糖素。

「在照護的邏輯裡,最關鍵的道德行動,並非進行價值判斷,而是投入實際的活動。照護的邏輯層次只有一層。把事情做好很重要,所做所為是要讓生活更好。但是,什麼是『把事情做好』,什麼會帶來更好的生活,並非在行動之前就決定的,而是從『做』當中一路建立起來的」。而即使醫護人員與患者盡力做了很多,但投入的結果是無法確定的。「照護的邏輯試圖讓我們成為主動的病人,一種有彈性及韌性的行動者。照護的藝術是去行動,而不是追求掌控」。

步道的常態維護就是「步道照護」的邏輯

步道的問題就像糖尿病,不可能回到沒得病的健康狀態,如同不可能恢復到無人介入的原始自然,我們既屬於自然中的一分子,我們也是問題的一部分。接受與疾病共存的事實,並不表示就該放棄追求健康,而是看看在眼前的狀態下可以怎麼控制不要惡化,時時監測血糖,就像步道監測的重要性,根據監測的狀況作出管理作為的即時調整。步道的常態維護就是「步道照護」的邏輯。

守護一條步道,不可能有特效藥,藥到病除一次就好,要日常地對變動做出回應。即使有時候作為不一定發揮效果,但不用責怪自己,就調整作法繼續嘗試。就像用磚頭或石造的建築似乎很堅固,但是如同《翻轉災難》中的案例,它無法應對地震垂直與水平的破壞力;而相對的,木造建築可以承受地震,但卻可能抵擋不住強風與火災。沒有放諸四海、因應各種條件的萬靈丹,只能找出問題的根源,容許挫折與失敗,從之前的經驗學習教訓,試看看其他作法,只要不對自然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就好。

當更多人從問題的一部分,轉變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從山林的消費者轉變成為照護者,作伙修補,一起討論哪裡出錯,要怎麼想辦法改善,改善也是在特定情境脈絡有限選擇下的最好可能。而匠人們要有不怕犯錯,反覆嘗試,帶著挫折感繼續嘗試下去的耐性。就像理查桑內特說的,「夢想著和諧平衡地生活在這世界,就我看來,會讓我們躲進理想化的大自然裡,而不是勇於面對我們真正造成破壞的環境」。

我們必須讓自己變成優秀的環境工匠,嘗試以手作步道的方式,設法修補減輕人進入自然帶來的影響,讓大地的流水、樹根的生長維持健康的律動,學習在地文化先民的智慧行動,這裡面沒有神祕主義的魔法、也沒有立即見效的方案,永續並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議題,而是時時刻刻的行動。每一個個人微小的行動,如果有意識地回應照護自然的目標,就會成為整體拼圖的一部分,當拉長時間的尺度來看,就會看到身在其中的意義。

[10]王正平,2012,《插天山自然保留區遊客承載量及管制措施研究》,林務局委託研究成果報告,全文可參考:插天山自然保留區遊客承載量及管制措施研究

[11] 無痕山林七大原則為:

  1. 事先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2.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
  3. 適當維護環境處理垃圾
  4. 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
  5. 將營火的使用及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
  6. 尊重野生動植物
  7. 考量其他使用者

(作者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導論〈成為手護環境的工匠〉P.24-27。小標為網氏所編輯)

【默默守護山徑的匠人募資計畫】今年,榮譽步道師計畫來到第三屆。千里步道協會首次於嘖嘖募資平台推出募資計畫,希望能募集資金,讓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耕耘與貢獻。誠摯地邀請您參與募資,讓珍貴的文化記憶與環境永續的精神得以代代傳承。傳送門在此 https://tinyurl.com/373y2npa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