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chiang

該說什麼好?

by 張瓊齡

關於旅行這類事,究竟需不需要大肆分享?或者,應不應該積極鼓吹?我的態度其實還游移不定。

曾經有人出國前抽了幾次籤,都說他此行若是同去,恐有不祥之事發生,問我怎辦?「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我說,人生還這麼長,犯不著賭在這趟行程上吧!既然還沒成行,就已經驚嚇成這樣,那就當作時機未到哪!

但我也不是全都抱持勸退政策。尤其是有交情基礎,又碰巧知道對方有些人生關卡的確得突破,旅行又確實是個途徑,遇有適當行程,仍不免會主動推薦甚至半帶著遊說,要是配合得上,也不排除把人揪在身邊一起旅行去。

常有機會受邀去做旅行後的分享,或者參與他人旅行前的Q&A。

如果估計對方短時間內成行的機會不大(就是一年半載內都沒出發的可能),我會特別用力地準備,一方面是考慮到聽眾的夢想與熱情需要餵養,一方面也覺得聽眾既然沒法親自去領受與體會,起碼隨他人的分享神遊一番也聊勝於無吧!

倘若聽者已躍躍欲試,完全不需煽風點火就可以大火燎原的樣子,我就會拿出平常心,做較多務實的提醒,過程中還會不斷克制自己語帶保留,以釋放出更多空間,待旅者親自去發掘。

早年,和幾個姊妹淘就有共識,需要跟著團體成行的人,一部分是有經濟節約上的考量,一部份也需要團體的力量截長補短、相互取暖,不論那會出自於語言能力的確實不足或只是過度沒自信;是基於出國經驗的欠缺或是完全不曾獨自旅行過;是來自親友的逼迫成行還是親友根本不放心放人獨飛,總之,對某些人來說,團體在某個階段會是必要的保護膜。

的確也有那明明可以單槍匹馬的人,有時為了局部省力偷懶而加入團體(但其實會在別的方面做承擔啦!擺爛或者白目的人,終究會遭圍攻吧),譬如我自己囉;而我聽過最誠懇、最自知的說辭便是:因為想去的地方一直很多,也一直都有地方可去,若不用一個既定的團體行程、用他力來約制自己務必前往,極有可能想去的地方卻是一輩子都沒去成。

Photo by chiang我曾在某知名大學的國際志工社團課堂上,很懇切地建議:可以理解他們必須寫出一套完整的計畫書和服務行程,方能取得補助單位的青睞、贏得師長父母的放心,但我也千萬拜託他們,是真的不要堅持按表操課啊!因為剛好要去的那些地方與機構,是完全可以彈性以對的,而這些學生又是自行組團前往,不假師長隨團陪同,是趟真的可以為自己負責的行程,別可惜了大好機會!猶記得我話才說完,幾雙慧黠的眼睛,發光了幾下。

不過,團體是這樣,有時碰巧成員同質性高,或者原本就熟識、有交情的,大體上是把國內的踏青移做海外版,感覺上似乎也是一脈水乳交融,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樣子(連哪兒會ㄍㄧㄥ的梗都很接近),對於領團人來說,自然是輕鬆順當。

然而換個角度來想,旅行若一路順心快意,缺乏異質的人相互衝撞出爆點與火花,那麼,原本經由旅行得以抽離固著的思維和言行模式的契機,也無由浮現。

而團體也不是全然不具挑戰性,譬如,不從國內組團,而是網上相揪,各路人馬無論身在何處,一律自行設法在第三地會合;純粹是遊玩性質的聚合,跟具有公益服務性質的組合,要面對的挑戰也不同。總歸來說,公益性質的揪團旅行讓人態度有所保留,極有機會看到人性的灰階地帶;若純粹帶著遊玩心態的話,那可就挑戰人性了唷!在原不相識、不相熟的人面前,常會看到平日自己不熟悉、或不知道自己原來也有的那一面。要是不小心兩類人馬又混搭一塊兒,那麼往往其中的人事糾葛,要精彩過整個旅途所見。

而旅行總歸是旅行。

無論是刻意營造出來的情境,還是原本就具備的異鄉情調,就絕大多數人而言恐怕是挺有必要的。主要是,旅行並非大多數人平日生活中的一環,總得有別於平常已慣習的生活之處,不然,又怎能一再引發人的期待,一再出走呢?

所以說,該說什麼好呢?

瀏覽更多瓊齡的文章: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