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手護環境的工匠

by 網氏

2009年之際,網氏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製作焦點話題「女性步道師的山徑思考」,主筆之一的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指出,做步道是各種職業的人閒暇來當志工好玩的事情,而且比例上女性通常比較多。

登山道指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在銘謙的經驗裡,從2007年開始在台灣嘗試推動手作步道的過程,她曾面臨過許多有關性別與專業的質疑,往往女性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手作步道的工作其實是有相當細緻的面向,包括留意周邊生態人文的蛛絲馬跡,精準挖掘可以避免擾動擴大,照顧志工與路過的山友等各種利害關係人,她認為,不一定是生理女性,但通常必須具有女性特質的人,才能把步道作得又好又美又自然。

統計至2020年底,在COVID-19疫情之下,一年的手作步道活動有75場次,參與的志工人數也創新高,一年將近2,000人次,在台灣推動15年來,已累積超過一萬名志工在步道完成實作,日前將 17 條步道成果結集成《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不僅呈現在地步道的工程特色,也是一部部人與自然對話的交響曲。

為什麼推動手作步道一推就是15年?除了銘謙說的「愛玩」之外,其動力究竟來自哪裡?本期網氏,摘錄銘謙《手作之道》導論文章,敘說手作步道在照護自然中彰顯的意義。

文章如下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