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篇】「新」母語教育,並不單是新住民的事

by 陳庭安

案例:小琇的媽媽來自越南,在家原本就會跟小琇說越南語,小琇雖然聽得懂,卻總是不敢開口說。在今年賽珍珠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所辦理的「新移民二代培力」課程中,即使有東南亞語老師有趣活潑的引導,她仍始終不敢和其他同學一樣大聲開口學習。

媽媽教導小琇越南語。賽珍珠基金會提供
媽媽教導小琇越南語。賽珍珠基金會提供

今年她們母女入選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二代培力試辦計畫」,在暑假期間返回媽媽母國。在這一個月中,小琇憑著原本就有的底子,加上環境的薰陶,越語比以前更流利了。媽媽打趣的表示,她甚至可以用越語跟表妹吵架呢!

在這次旅程中,小琇也遇到了自韓國回越南的阿姨跟小表妹,因為看見一句越南話都不會說,無法和大家溝通的小表妹,她感受到媽媽當時到臺灣卻聽不懂中文的煩惱,了解到學習語言的重要。種種的經驗都進而讓小琇跟媽媽更加了解彼此,小琇也開始對越南文化感興趣,想好好學越文;而媽媽也為了教導小琇,開始上補校學習寫中文,她們都為了對方而更努力學習……

╭。☆║................║☆。╮

日前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出席「全國東南亞小英姊妹會」成立記者會,並提出新住民相關政策。而針對新住民第二代,她表示,推動孩子學習母親的語言將會是施政目標之一。親民黨總統參選人宋楚瑜也倡導新住民母親教導孩子學習母語,成為台灣未來發展國際關係的契機。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則表示,新住民與新住民之子將是臺灣投資東南亞地區的重要資產,為此,希望能加強新住民子女與父母親母國的連結。

的確,相較於其他人,新住民第二代有環境上的優勢,那就是有優秀的語文老師─爸爸/媽媽的陪伴。本會於2015年曾開辦一系列「新住民二代培力」課程,希望讓孩子以及家長能從課程中發現自己跨文化的優勢所在。而我們發現,部分的新二代其實是能夠用簡單的新住民母語溝通的。然而,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在家庭的時間縮短,少了父母親的語言刺激,母語能力便沒有隨之進步,也讓我們感到十分可惜。

基於推廣多元文化的立場,本會一直以來相當鼓勵新住民能夠在家裡教育孩子說自己的母語;當孩子從小接觸、了解父母的母國文化,對於自己「新住民第二代」的身分就能多一分認同以及自信。但就本會所服務的經濟弱勢新住民家庭而言,許多家長光是為了工作就占去生活大半時間,又何來機會教導孩子學習母語?且臺灣的社會以及教育中,對英文以外的外語重視程度普遍不高,部分家長坦承,當孩子升上國、高中,學校課業壓力變重,若有時間以及金錢,依然傾向將孩子送去學習英文。

除了希望父母教導母語外,內政部移民署所承辦的「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也積極的培訓母語教學人才,並投入各縣市國小的新住民母語教學。然而,不管是火炬計畫或是揚才計畫的母語課程,其授課時間均不長。試想每週1小時的教學如何讓學生有好的成效?

推廣母語教育,光是靠宣導家庭教育以及學校課程是不足的,必然要從其他層面下手。如:增加新住民二代接觸父母母國文化的機會,除了現階段補助新住民親子返鄉交流的培力計畫,在教育中也應注重多元文化的課程設計,提昇孩子對各文化探索的興趣;又或者透過推廣語言認證的方式,讓有外文能力的新住民二代不僅能獲得語言方面的能力肯定,並能因此獲得更多升學、就業機會;如此一來,不僅能增加新住民教導母語的誘因,對促使臺灣邁向多語、國際化的先進國家更是大有益處。

我們希望,當候選人忙著拜票,提出新住民相關政策時,所考慮到的不是他們的選票多寡,而是實際的需要;新二代不會說父母的母語並不單是因為沒有學習的管道,也不是父母不想教,很多時候隱藏了整個社會結構、教育體制的問題。同時也期盼有一天,新住民母語教學計畫的推行不只能觸及新二代,而是讓整個社會對越南語、印尼語等語言的重視和普及程度能如同英語、日語一般,新住民的文化能融於臺灣社會當中;如此一來,「尊重多元」不再只是一個口號,而是實際社會的表現。

三黨總統候選人新移民政見

(作者為賽珍珠基金會企畫專員)

相關新聞:

我們一起來關心其他2015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文章如下:

@女性就業

@長照政策

@女孩培力

@同志人權

@農業政策

@女性參政

@女性人權

@人身安全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