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媽媽的生產改革能量~生動盟成立 推動台灣生育改革

by 諶淑婷

第一次接觸生產改革,是在某間小出版社洽談工作事宜時,編輯拿出一本小書,是由台大社會系教授吳嘉苓研究〈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 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當時我剛懷孕,編輯認為能為我帶來一點關於生產的想像與幫助,我不以為意的收下,說實話,當時我比較在意要不要訂月子餐,還是該找間月子中心,在產後好好度假?

2018年10月20日生動盟成立大會。取自生動盟粉絲專頁

回到初始:生育改革行動聯盟成立

然而這本小書彷彿是我向宇宙下的第一張訂單,幾個月後,我陸續因其他主題,採訪了三位居家生產的女性,不久我發現自己懷孕了,一切那麼順理成章,我也找來助產師居家生產,然後在吳嘉苓老師邀請下,加入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這個團隊,四年後(2018),我們終於正式立案,要募集更多資源與能量,積極推動台灣生育改革。

吳嘉苓組織生動盟,號召一群全職媽媽、記者、學者、助產師、婦產科醫師、紀錄片導演組成,一路慢慢以課程、世界咖啡館活動、記者會、發布新聞稿形式多角度推進議題,稱為「發聲型出走2.0版」。

她認為,1.0版的起源在1995年,那時醫師主導的醫院生產,在台灣比例已高達99.8%,全球罕見。在這樣獨佔的局面,有一批婦女採取了計畫性居家分娩的新做法,主動邀請助產士到家接生,讓已然邊緣化的助產士大感吃驚,也大受鼓舞。她在2000年前後所做的相關研究,就將這批婦女的行動,稱為「發聲型出走」。這是借用了Albert Hirschman(阿爾伯特赫希曼)經典之作《出走、發聲與忠誠》,探討人們在面對不滿的處境,如何開展行動。當時她與研究夥伴採訪了居家分娩婦女,發現這些婦女因為不認同台灣主流醫院的生產模式,又不甘心抵抗策略僅僅是換醫院或換醫生的出走形式,並未走出原有體系,決心另創一個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在家生產。

這些先驅者,有些是基於特定的宗教信念,也有少數是經歷過國外的助產模式,還有一些受過女性主義洗禮,大家從各個管道得到了不同的知識與理念的養分。早期幾位高學歷、從事專業工作的產婦,促使這個模式迅速建立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這些產婦以身體理解主流體系的問題,也以身體確認居家分娩的美妙。那時的國際母乳會組織,以其互助的特質,建立了社會網絡,讓居家分娩並非僅是特立獨行的個人選擇,而逐漸鋪陳成為不同生產方式的資源。可惜,隨著國際母乳會的改組,這群居家分娩的網絡,似乎逐漸四散。

Photo by Tim Bish on Unsplash

從1.0走入2.0的生育改革浪潮

然而婦運團體婦女新知基金會,在2013年首度以生產過度醫療化作為倡議主題,並組織了議題劇場「生不由己」,加上社群網路讓傳播便利化,有居家生產經驗的婦女樂於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易於結盟,形成「發聲型出走2.0」的首波浪朝。

目前,台灣生產制度的發展對產婦十分不友善,助產師的接生比例為全球最低;由助產師組成的生產中心、或是進駐醫院的助產模式等等多元生產的模式,嚴重欠缺;剖腹產率二十年來都超過三分之一,名列世界前茅;以按摩減痛,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對一的連續性陪產等孕產照護,幾乎都沒有實施。

女性覺醒的三波生產改革運動

面對如此的極端現象,1990年代其實出現過三波生產改革運動,第一批是助產士社群,以工作權為主要訴求,抗議助產教育停擺、全民健保排擠,雖然後來爭取到助產教育設置,健保給付,甚至「助產師」證照的新設置,但已傷了元氣,主流孕產照護體系中已經很少聘用助產師。

第二批是女性主義社群,以過度醫療化為批判重點,但仍無法改變台灣的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高比例的剪會陰、壓肚子持續進行。許多人都讀過2003年《康健》雜誌記者司晏芳的報導〈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探討剪會陰等諸多濫用的醫療介入,激起產科激烈反彈,願意再碰觸這個議題的媒體也大大減少。

第三批就是生產婦女發起的改革行動,也就是「發聲型出走」,是常民由下而上挑戰主流權威知識的企圖。1.0版的婦女創出了另類生產的模式,2.0版的新生代孕產婦不但繼續開創不一樣的生產,發聲的方式更加多樣,例如「最溫柔的相遇-溫柔生產」臉書生產經驗社團經營、拍攝紀錄片「祝我好好孕」、「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書籍出版、「生育改革行動聯盟」臉書粉絲頁經營等,串聯更廣也更深入。

吳嘉苓的研究發現,一些研究生產改革運動的文獻,都會提及民間婦女組織的改革力道。英國著名的生產改革團體AIMS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就是在1960年代由不滿自己生產經驗的家庭主婦所發起,成為引領英國改良生產制度的重要力量。她們勤讀科學文獻,與理念相合的助產師、醫師合作,透過出版與政策倡議,指陳當代產科的諸多問題,也備受肯定。世界衛生組織於1985年在巴西舉辦了「生產的適當科技」研討會,後來發表著名的剖腹產建言,提出任何一地區超過10-15%的剖腹產並不合理。AIMS就受邀成為這次大會的產婦代表,並且擔任剖腹產檢討小組的主席,顯見其影響力。

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就是由這樣一群活力十足的新生代媽媽所組成,我們一邊帶孩子開會,一邊經營粉絲頁、舉辦記者會、深入社區座談。我們不會將台灣生產的例行性措施一昧怪罪醫護人員,我們的目標,是社會體制的徹底調整,台灣社會需要更充沛的助產醫事人力、更確實遵照實證醫學、打造更多樣的生產模式。為此要修改人力配置的規定、落實共照模式、擴大助產教育、調整健保給付。政府、醫界、被生與待生的社會大眾,每個人在迎向溫柔生產之路,都有施力點,都可以成為鋪路的那一個人。

(作者為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理事長)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