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民正義」教訓家暴者 不如當個「友善路人甲」

by 甘軒軒

2019年1月中,新北市發生了一起轟動全台灣的「肉圓加辣家暴案件」,一名男子因為兒子買回來的肉圓沒加辣,竟然就暴怒對妻兒拳打腳踢,妻子偷偷錄下過程並PO上網路,引起社會一陣譁然,數百位民眾透過網路號召前往男子住家外聚集,甚至有人直接跑進屋裡對男子打頭摑臉、逼吃辣椒,場面一度失控。事隔2、3天後,台南又發生一名17歲的未成年媽媽和表姊夫妻及友人,聯手將自己1歲多的女兒凌虐致死的案件,再度引發群情激憤,民眾數度包圍警局和殯儀館,吆喝著要直接找嫌犯算帳。兩起嚴重的家暴案件在媒體大幅報導下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一時之間,「以暴制暴」的高漲情緒也瀰漫整個台灣社會。

鄉民正義,真的可以遏止家暴?翻攝自網路畫面

鄉民正義,真的可以遏止家暴?

乍看之下,「家暴非家務事」的觀念似乎已經得到多數台灣民眾的認可,大家甚至會挺身而出,化身正義使者為受害者討公道,但事實上,這種透過私刑來教訓施暴者的「鄉民正義」,真的可以達到遏止家暴的目的嗎?

事實上,「以暴制暴」絕非伸張正義的的正確手段,不但無助於減少家暴案件,反而可能對受害者造成另一種困擾與傷害。肉圓家暴案件的受暴媽媽事後表示,當初把影片PO上網只是希望大家重視家暴問題,造成後來的局面是她始料未及,也「並不樂見私刑暴力的發生」。

在當前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如果一有家暴或兒虐事件發生,大批網友就蜂擁聚集,不只是案件當事人雙方,就連家人親友、學校、周遭鄰居,甚至整個社會氛圍都會因此受到影響。再者,透過網路直播或對加害人及受害人起底肉搜,個人隱私遭到嚴重侵犯,即使事件過後,當事人也難以恢復平靜生活。

那麼,面對家暴事件,身為非當事人的第三者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對受害者「伸出援手」的最佳方式呢?我們認為,暴力預防是根本解決之道,與其在家暴事件發生後義憤填膺採取激烈手段制裁,大家不如從學習當個「友善路人甲」做起,平日多關心身旁周遭的人事物,在暴力事件發生前提早察覺加以制止。

由友善路人甲概念建構受暴者友善支持環境。Photo by Tyler Nix on Unsplash

伸張正義的方法和步驟

伸張正義是有方法和步驟的,當遇到疑似暴力徵兆或暴力狀況發生時,不冷漠亦不盲動,可運用「直接關心」、「轉移注意」和「尋求支援」等三種策略,想辦法安全介入制止暴力。舉例來說,如果聽到隔壁鄰居傳出嚴重爭吵聲,不妨以借東西的名義去按門鈴,中斷暴力過程並讓施暴者有所警惕,一旦發現超出自己能處理的範圍,盡速尋求警察或他人的支援,避免暴力狀況更加惡化。

除了街坊鄰里或學校之外,工作職場其實也可以成為推動家暴防治工作的重要領域。從婦援會實務工作中發現,不少施暴丈夫會打電話、傳真,向妻子的公司散布對妻子不利的假消息,甚至親自跑到妻子上班的場所進行騷擾;而一旦妻子決定控告丈夫家暴或提出離婚訴訟時,更必須時常請假出庭打官司,種種狀況都會讓受暴婦女身心疲憊難以應付,因此,上司與同事的態度,很可能成為受暴婦女是否有勇氣脫離受暴環境的關鍵因素。

由友善路人甲概念建構受暴者友善支持環境

記得本身曾經是家暴受害者,之後走出創傷成為婦援會家暴防治宣導講師的米雅,回憶當時施暴的前夫會直接跑到她上班的地方找人,幸好同事們不讓前夫知道她在辦公室裡,連打進來的電話都幫忙過濾,在大家聯合保護下,米雅才得以成功走出家暴。現在米雅在一個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工廠擔任主管,她發現許多身心障礙者也會遭受家暴傷害,卻因為必須依附家人而不敢反抗,於是米雅把「友善路人甲」的概念帶到工作場所,創造一個彼此關懷的職場環境,讓員工知道即使在家中受到暴力,也可以勇敢對外尋求協助。

對於「鄉民正義」風氣的蔓延,我們呼籲媒體在報導重大家庭暴力事件時,不要過分聚焦並鉅細靡遺地描述施暴過程及暴力嚴重程度,讓社會大眾陷入集體焦慮與憤怒,尤其不該為了吸引閱聽人注意而使用聳動標題,甚至暗示私刑暴力可被接受,搧風點火成為製造更多亂象的幫兇。唯有每位公民發揮自身力量,有能力與意願成為提供協助的「友善路人甲」,並從個人擴大至社區、全國上下,為受暴者建立友善支持的環境,提供安全有力的保護傘,才是防治家暴案件最根本有效的方式。

(作者為婦女救援基金會新聞聯絡人)

相關新聞

檢視在2019年時空下,現行法令政策制度或者輿論環境,還能有多少進步的空間。一起回顧2019年台灣性別平權運動的年度重要史頁。

文章如下

@托育政策篇

@長期照顧篇

@性自主篇

@性別暴力篇

@婚姻平權篇

@跨性別篇

@單親家庭篇

@媒體識讀篇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