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夢:翻轉性暴力受害人「勾引」犯罪者迷思

by 陳奕安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大時代,可以說分分秒秒都有無數媒體訊息不斷產出、播送。身為這個時代的一份子,如果曾經看過性騷擾、性侵害類的新聞報導,那肯定也對「正妹」、「短裙」、「身材火辣」、「翹臀」、「面貌姣好」等等字詞不陌生吧?而這些詞,雖然多數看起來像是褒義,但當這些詞被貼上了受害者身上,後面接著的,往往是指向:因為受害者有這些特質,所以「勾引」了犯罪者。

覺察媒體內容的性別歧視〉Photo by Bank Phrom on unsplash

常見的說法以這些今年度的性騷、性侵相關新聞標題為例,可以發現幾乎都存在著類似「受害者引誘犯罪」的因果推論:

但是這些性犯罪事件發生的原因,真的來自於那些受害者的美麗外表或穿著嗎?我們需要停下來思考,究竟性暴力發生的當下,是誰決定做出動作呢?

為什麼性暴力需要新的敘事腳本?

同一件事情,換一個描述方式,會有多大的不同?這邊想邀請您一起做個小小的實驗:試試問身邊的朋友:「學生時期曾經用開玩笑的方式捉弄過同學嗎?」得到答案之後,再問他:「學生時期曾經霸凌過同學嗎?」統計一下前後兩題的答案,相信第一題答「有」的人數會比第二題多上許多。明明這兩題的描述許多情境都可以通用,為什麼人的回答會有差別呢?因為第一題相對輕鬆的用詞,讓人覺得這不嚴重,只不過是有趣的事,但是第二題的用詞相對嚴肅,「霸凌」在近年已經被呼籲為錯誤的行為,因此人們在被問及自己是否進行霸凌行為時,會更加謹慎,因為他們知道霸凌是一件錯誤、會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性暴力相關的新聞報導,可以換成更加被重視、正視的方式描述。試想一下,當媒體習慣把女性的整個身體當成色情、煽情的投射物,透過一樁樁物化或戲謔的性犯罪案例,把社會大眾教育成認為可以把女性身體物化、當成性慾工具、可以透過不尊重或強勢的手段控制女性,那會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搞笑用詞讓性暴力變得「沒那麼嚴重」,物化的形容詞與錯誤歸因則讓性犯罪被轉嫁到受害者身上。觀念,可以說是造成性暴力的根源。於是,我們以防暴聯盟整理出的性別暴力媒體報導6要素為基礎,開始發展出給媒體參考的敘事腳本。

性別暴力媒體報導六大要素包含:

  1. 不責怪被害者的方式:仔細使用文字,報導不會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2. 挑戰迷思和定型化的觀念(刻板印象):注意報導是否有推波助瀾任何成見或假設。
  3. 提供更大的視野,並把個案放在更廣闊的國內和國際環境:可加入國內外相關事件、犯罪統計與真相的說明。
  4. 提供或同理倖存者立場、專家意見與資源:注意報導是否能站在倖存者角度,採用能支持倖存者的專家見解與資源,公正地提供大眾知的權利。
  5. 提高對性別的暴力及/性別不平等的意識覺醒:高度重視性別暴力的社會性別本質與它的根源,避免散布性侵次文化強化性別暴力。
  6. 建議出積極行動:引入更好的制度或系統性的性別暴力防治方法。

接下來的一年,我們將會繼續努力,將這個理念推廣出去。希望新的敘述觀點,有機會一點一滴地流進下一年的新聞報導當中。讓美麗停留在美好,讓犯罪認清責任。

(作者為台灣防暴聯盟研究員)

檢視在2019年時空下,現行法令政策制度或者輿論環境,還能有多少進步的空間。一起回顧2019年台灣性別平權運動的年度重要史頁。

文章如下

@托育政策篇

@長期照顧篇

@性自主篇

@性別暴力篇

@婚姻平權篇

@跨性別篇

@單親家庭篇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