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混/如果我的小孩就讀偏鄉學校

by 林小混

做決定有時不太容易,尤其當你知道這個決定可能影響深遠時,就更難以抉擇了。

這些美麗的地方,有一個共通的名字--偏鄉學校。林小混攝
這些美麗的地方,有一個共通的名字–偏鄉學校。林小混提供

三年前,如果你問我,想讓小孩念什麼樣的學校?我一定不加思索:哪個學校近,就念哪個,不然要學區幹嘛?

鄉下長大的我,自小都是就近就讀(其實是也沒得選擇,全鄉只有國小、國中各一個),幼兒園及國中離家都不超過五分鐘,連在家吃早餐都聽得見學校廣播,國小最遠,但走路也只需十五分鐘。好處是同學們都住附近,放學後一起玩很方便;缺點則是消息通報太快,記得有次我翻牆翹課,人還沒到家奶奶已聽到同學告狀,拿著棍子在門口迎接了。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如此的理所當然,在那天朋友給了我一通電話後,我猶疑了:

友:A小學就是你家附近那個對嗎?

我:是啊,怎麼了?我家今年有兩個新生(幼兒園及小學),都要念那裡喔!

友:我今天去開一個會議,發現它是受補助營養早餐的「偏鄉」學校耶!

真的假的?我們明明位處大台北都會區裡,雖然是傳統工業區,但交通方便、高樓大廈也很多,怎麼會歸類為「偏鄉」呢?來自真正鄉下的我,對於這樣的「偏鄉」定義感到納悶。

依據教育部的定義,偏鄉學校是指「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而這個位於都會區輻射近郊、「不山不市」的小學,因學生為單失親、隔代教養或新住民家庭的比例較多,所以屬於低社經背景地區的偏鄉學校。

上網瞭解,A小學全校加起來只有十班,每班人數比目前我家小孩幼兒園的同班同學還少,幼兒園也因人數太少無法依大、中、小分班,採混齡教學,而且許多偏鄉小校的關懷輔導計畫、偏鄉診療等,都有它的名字。看來好像真的很弱勢耶!

你會讓你的孩子就讀這樣的學校嗎?

周遭親友、同事無不擠破頭把小孩送往明星學校,而且最好是雙語、十五年一貫那種,從幼兒園起一路直升,這樣無論國教制度如何改革,都能把影響降到最低。和菁英主義的他們討論「是否要念偏鄉學校」這種問題,簡直與「何不食肉糜」的離譜程度差不多。

財富的M型化,造成教育也M型化,負擔得起昂貴學費、住得進明星學區的畢竟只是少數人,但父母們何嘗不希望透過教育讓孩子未來的社會階級有機會向上流動?如果在起跑點一開始就選擇低成就這一邊,有可能贏在終點嗎?

內心的掙扎與焦灼,隨著新生報到日期接近,與日俱增。

一邊不放棄地找尋借入跨區學籍的機會,同時也嘗試更瞭解學校,或許,A小學也像那些我們去過的偏鄉學校般,有不為人知、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面呢!

致電給學區外幾個規模較大的學校,一連試了兩週,話筒另一端始終無人回應。以後當我的孩子需要幫忙時,會不會也找不到師長呢?

A小學則每回都有值班老師迅速接電話,有次剛好是一位在此任教已十多年的資深教師,反正素不相識,我鼓起勇氣與她討論內心的不安。竟然聊開了!

我又請假帶孩子實地從家裡到學校走一趟,觀察上學路線及學校環境是否安全,並隨機向老師當面請益。見到國小與幼兒園部各有自己的廚房,而且各一位營養師,學校還有生態農園讓小朋友種菜,這幾年推廣魚菜共生,菜收成時,小朋友採收完就請廚房阿姨料理當成午餐加菜,這種鼓勵小朋友親近大自然的理念,增加了我對學校的信心。

而令孩子們驚喜的是,校園有好多個不同造型的溜滑梯,尤其幼兒園教室門口還有一個專屬通道,讓小小孩下課後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玩到溜滑梯。相較於私立幼兒園的遊樂器材通常看得到、玩不到(因為要保持最完好的樣子讓家長看,加上學生人數眾多,下課時通常只能在走廊玩),實有天壤之別。

總結來說,這是一個再平實不過的學校:沒有名氣(同一鄉鎮的人也不見得聽過它)、說不出與眾不同的教學特色,但因學生人數少,平均每位小朋友可使用的空間相對大,或許得到老師關注的時間也相對多一些?可以肯定的是,玩得多、吃得好也吃得飽(念半天班時,一律在校吃完午餐才放學;菜色也一律上傳網路供查詢)。正值發展階段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就是如此而已嗎?

國民教育重視的是基本能力的培養,我並不期待孩子進了學校就變成十項全能,況且學習是終身持續進行的,學校教育非孩子生活的全部,多數具影響性的教育通常發生在課堂之外,家長還是得承擔大部分的責任。但我希望孩子在需要時,能輕易找到一個願意聽她說話的老師;在校能吃得營養和美味,甚至有機會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樂趣;我期待她喜歡上學、喜歡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果能如此,這樣的偏鄉,也就足以「以偏概全」了!

瀏覽更多小混文章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