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身體抗議」之旅

by 張瓊齡

總有一些聽眾在演講終了,會問:是否需要事先培養些什麼能力?還是得擁有些什麼資源,才足以成就一趟旅行?

其實提問的人未必沒有答案,或是自己真的想不出來,我總納悶:他們是想從講者口中聽到他們心中預想的答案嗎?還是,指望聽到些什麼石破天驚的話語嗎?

一般我會說,平日沒事多儲備一些能力總是好的,也說不定就會在旅行的過程中發揮效用,但有時候,是先旅行了之後,才意會到某些能力的需求或必要性。

至於資源的話,財力足夠的就靠自己;財力不豐的人,要不找贊助,要不就得平日為人成功、廣結善緣,一旦出外依靠朋友或者憑著新結識的同好,照樣能夠完成旅行。

但最後我總會補上一句:擁有強健的身體狀態,攸關旅行品質的關鍵。

一般若是從事幾天到兩星期以下的小旅行,不容易對健康這一點有感,因為通常搶在身心出現狀況之前,便已完成旅行返家了;若是經年累月在外浪遊的人,生個小病或有點小意外,總是難免,只能盡量保持健康,但不大能把不生病做為一種努力的目標;然而像我這樣,喜歡把一趟旅行的長度定位在2~3個月的人,保持健康狀態,就不能不成為一種考量,只因為,旅行的時間有限,一旦健康出了狀況,就只能把時間讓給身體。我在旅途中,用以維持身心平衡的方式也挺簡單,就是不趕路,行程多留白,沒有非去不可的行程,也不過份吃苦。

結識於2007年夏天、和我一起完成66天行程的Emma,當年22歲的她,一路好吃、好睡,不見她特別保養或者有太多禁忌,全程安然無恙地返回國門,猶記得隔年她央我幫忙寫國際志工的推薦函時,我還曾經把「身體健康」列為重要優點呢!

五年過去了,自2012年的秋天起,我與Emma為慶祝彼此相識五週年,決定再次連袂旅行三個多月,目前旅行完成了三分之二(本文寫於2012年11月中旬),然而27歲的Emma猶在國內環島期間,即已身體狀況不斷。

過去的五年內,Emma究竟經歷了些什麼呢?其中有三年,她分別在東帝汶與埃及度過。縱然從她整個人展現出的成長與轉變,讓她對於匱乏的物質條件或不夠友善的日常生活環境可以輕描淡寫,然而,儘管人可以選擇性地記憶,但是身體卻會留下每一筆註記,並在適當的時機顯現出來。

首先,前述兩地的飲水條件都相對不佳,入境隨俗的Emma,盡可能與當地人一致,甚至也曾飲用生水;再者,兩地的如廁環境也是一大挑戰,再加上交通不便或者經常性地堵車,讓上廁所成為一種壓力,久而久之便造成了憋尿的情況,甚至演變成尿道感染,或者只是正常喝水,就容易出現頻尿的現象。

Emma(第二排右二)在東帝汶舉辦和平學校,與學生、志工合影。圖片由Emma提供

在東帝汶得過虐疾,縱然痊癒,但是否因此有後遺症呢?狀況不明。

在東帝汶時期,大多過著每天一美元條件的生活,縱然吃飽無虞,外顯體態也圓臉福態,但營養是否均衡呢?

在埃及第一年,為了融入當地也不善拒絕他人的好意,Emma每每為了因應假日的盛宴,先讓自己餓上一整天;到了第二年,面對幾乎千篇一律的飲食內容,以及每到用餐時間的萬頭鑽動,她漸漸變得對當地食物冷感,要嘛過頓不食,要嘛以薯片可樂等零食果腹,一年下來瘦了七八公斤,讓她變成了前所未有的瓜子臉,整個人縮小一號。

在埃及期間,經常性的碰到無聊人士騷擾或商人的強行推銷,對女性不夠友善的整體環境,還有茉莉花革命時期的緊張狀態,無形中都在Emma身上積累了壓力,一旦到了臨界點,就對身邊親近的人情緒爆發。

十月上旬,就在我們幾乎完成了台灣環島旅行之際,Emma臨時決定要去處理腳部一處疑似雞眼的小硬塊,那是埃及時期不知不覺染上的,經診治後才知是某種病毒感染,雖不痛不癢,但為避免擴大感染,必須立即處理,而首先付出的代價則是,Emma咬牙買下有氣墊裝置的名牌夾腳拖,接著也就這麼微微跛著腳地踏出國門了。

相對於五年前的那趟頭好壯壯、只管心靈成長的海外旅行,我說Emma的2012年這趟行程,恐怕是一趟「身體發出抗議」之旅吧!

對南瓜子、核果類食物過敏的她,這一路不斷「中鏢」,除了造成皮膚過敏、發癢之外,最嚴重的時候還曾經嘔吐;只要喝酒就會起酒疹,但一路還是不乏有人敬酒,所幸可以淺嘗即止。

原本只是湊熱鬧的心態,接受推拿與艾灸,卻被治療師告誡身體太虛、已疲勞過度。

平日看到小狗總習慣性逗弄一番的她,竟無端被一隻經常搖尾擺首的看門犬咬了一口,幸虧冬衣肥厚未真正成傷,可也腫脹多日、疼痛不已。

之後則因為頻尿的現象實在過於引人注目了,還在熱心人士的安排下,以他人的名字(沒有中國的身份證,不能看病)去就醫拿藥。

而就在我傷風感冒了兩星期,終於痊癒的當口,竟輪到Emma開始鼻塞、頭痛了,只能癱躺在上海的青年旅舍。

然後,冬衣整體裝備看來不甚齊全的Emma,即將迎接她的,據說是已有多次暴雪的北京。

Emma不擔心接下來的考驗,倒是擔心,這篇文章面世之後,會不會讓更多家長阻攔自己的孩子出走?會不會好不容易動了心想出走的人,就此就打了退堂鼓呀?

我想的偏不是這個。

我想對於出國達一年以上的人,事前該做的能力建構,做出兩個提醒:

  1. 要練就在異地,能夠運用當地的食材,讓飲食達到平衡的能力。即使要入境隨俗,但盡量取得當地人理解的前提下,「有所食(飲),有所不食(飲)」。
  2. 可以學習一些類似靜坐、觀呼吸或者瑜珈、氣功之類的方法,讓自己遇到情緒起伏的時候,具有自我調節與恢復的能力,而非一味壓抑,或者淪為情緒的奴隸,亂發脾氣又無濟於事。

以上兩點,是我從Emma在2012年的這趟「身體發出抗議」之旅,所旁觀的心得,但究竟,這趟2012歲末的身體之旅,終究是要教給Emma什麼功課呢?

那就留給她自己去細細品味吧!

(作者為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執行長)

瀏覽更多瓊齡的文章: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