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創作女性們的隱匿與彰顯

by 張瓊齡

《素人音樂創作革命》是我出社會以來主編的第八本書。

馥如和維玲。洪偉軒攝影

生平第一本編輯作品《寒森歲月》,成書於1993~4年間,受樂生療養院棲蓮精舍的老人家之託,硬著頭皮編出這本自忖將來會汗顏的書。當時還是出社會不久的菜鳥,版權頁完全不敢放上自己的名字;書編好之後寄了一些到設置醫學院或歷史系的大學圖書館,即使痲瘋病在台灣形同絕跡,但起碼有點歷史參考價值吧!

幾近於二十年後,想不到還是讓一位台大衛政所博士班的朋友在圖書館閱讀過後,辨識出我的編輯身分。

2013年秋天,完成了《素人音樂創作革命》這本書,一改當年的低調,我喜孜孜地昭告天下,宣稱編這本書比自己出書還興奮。從隱匿到張揚,是我相隔二十年的態度大翻轉。

此書出自於文山社區大學寫歌班之手,共同作者連同教師顏志文共有25位,年齡層從二十多歲到六十多歲,男女比例差不多1比1。

書中的第三單元:【歌,以及寫歌的人】給了每位創作者些許篇幅說自己的創作故事,也讓創作者挑出一首作品的歌詞跟讀者分享。大家各寫各的,無從預測會寫出怎樣的內容來,面對字數超量的原稿,刪減修補、乾坤大挪移,最後的成品,與其說是編輯倒更像是在拼圖,只是把原本散落的小區塊重新拼裝歸位而已。

而我現在則突發奇想,若只把此書的女性創作者抽出來,沒有男性作者穿插交織其中,由我執筆的單元導言又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呢?我是這樣書寫的:

在萬大福樂團形同音樂總監的黃維玲,沒為自己寫下隻字片語,透過「We Are Ugly, but We Have the Music」這篇渾然天成的引文,讀者隨著她的筆觸,仿如進入演唱會的現場,最終發現:這群人或許不夠有才氣,但也絕對沒有流氣匠氣;他們的最大特色,就是質樸、就是不完美。他們用最單純的心唱著歌,而透過他們的歌,你窺見到一個個獨特的靈魂。

相對於黃維玲以一個觀察者、描述者隱身在班上同學與讀者之間,RRRain、靈魂蒂娜、瑪格莉菜,都直接選擇以化名示人。

明明身在一個女性不需隱姓埋名的時代與社會,如此隱匿,所為何來?

顏志文(右二)與他的素人學生們。劉鎮洲攝影

RRRain

RRRain說「寫歌滿足了我的虛榮」,一個已匿名、甚至從化名辨識不出性別的創作者,就算是虛榮也純粹是自爽自high。她的作品常帶有異國風情。

靈魂蒂娜跟RRRain的選曲都是英文歌。語文的選擇,又是一種下意識的隱匿與隔絕。

使用非母語進行創作,少了讓人直窺的風險,有時卻又更方便創作者在間接的語言中直接大膽袒露。

靈魂蒂娜

靈魂蒂娜說,創作這件事對我的重大意義就是-「暢所欲言」,日常生活中我們並沒有被賦予自由、如願的傾吐每一句想說的話,但在創作裡是無限制的,運用隱喻、借代,可以自由決定這首歌曲的清晰度,對我而言這才是創作的樂趣所在。

瑪格麗菜

瑪格麗菜經常從生活面取材,身為團裡最多產的創作者之一,創作題材、歌曲風格也以多元著稱。她本人低調寡言,未站上舞台,難以辨識出她的歌者身分。

琳琳

琳琳,只要隱去了姓,名字就自然地像是化名。要是有興致,隨興為自己安上不同的姓,即能幻化為千面女郎,頗有鏡花水月,假做真時,真亦假之妙。

楊寶珠

曾有長期職業演出經驗的楊寶珠,某種程度甚至有意識地選擇不演出。之所以對創作這件事懷抱熱情,則是認為寫歌對於不擅言詞但情感豐富的自己,是絕佳的出口。

陳炫熠

陳炫熠的舞台經驗還不多,從自剖中,看見她對創作的領會。她慶幸展開寫歌之路,最初的信心來自同學們的鼓勵及顏老師的殷勤教導和誠懇指正。若非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可以寫歌而嘗試創作的話,想必「靈感」是不會和自己相識的。

她認為信心就是力量,而「靈感」隨信心而來。

楊琇晴

從小連上臺說自己名字都會臉紅口結的人是楊琇晴,跟著姊姊馥如一起到寫歌班共學,自承對於演出不熱中,但只要有人熱血,也會跟著熱血起來。一度認為表演是非常可怕的戰場!直到有一回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入厝茶會演唱,聽眾目光專注,身體不時跟著哼唱擺動,也不在乎唱得好壞,讓她有了不同觀感─表演就是要大聲地唱,也可以是種輕鬆分享!在這之後的上台,緊張情緒慢慢淡化了,還有人說她演出看起來很輕鬆,不像早期的嚴肅酷樣。

楊馥如

楊馥如自第二期選課以來連當了十期以上的班代,樂天、性好助人,對寫歌的熱血及挑戰不同的夢想,推動了同學們邁向創作及表演舞台。她總是不錯過任何可以介紹寫歌班的機會,許多初次接觸的人事後回想,看到馥如與其他團員的互動,就像看到一個和樂的大家庭,當下讓他們決定要加入。

但課堂以外,馥如並不積極發展私人情誼,更多時候她更悠遊於以多重匿名在網路做表述。

張碧芳

張碧芳會從新聞事件或者媒體對於弱勢者的報導取材,轉化為創作的靈感,並不侷限在個人的經驗或者感思。她的外型斯文含蓄,甚至是害羞的,然而有時見她為了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大膽嘗試做出和自己外型迥異的演出。

江季芳

江季芳加入寫歌班的歷史不算太長,然而跨出的步伐幅度卻很大。

原只是來學寫歌,發現竟然還要自己唱!還要對聽眾說明!對於個性內向害羞,從小就怕上台、不擅唱歌、不會表達的她來說尤其困難,加上親朋好友不看好,曾考慮要放棄,但最後選擇接受挑戰。

她開始每天早上練唱,看很多影片學習,也找機會上台演練,去參加街頭藝人甄選……,都是希望增加磨練、增多經驗。幾次的公開表演,開闊了她的視野,現在同時寫歌、練唱、表達、伴奏、學樂器,也自願擔任對外公關。

從一個不會唱歌跟不敢上台、沒自信害羞膽小的人,如今克服恐懼勇敢面對觀眾,人變得快樂也較有自信,不再覺得自己沒什麼專長。

李少蘋

李少蘋為了自己配樂、為突破版權的限制,展開音樂的學習和探索,在樂器的學習、運用和創作方面,她呈現開放與多元嘗試的狀態,然而對於是否一定要親自演唱這件事,一直持保留狀態,她認為作品的原始創意能夠保有並妥切表達比創作者親力親為更加重要。

黃淑蘋

黃淑蘋能使用的語言有國語、客語、台語、德語、英語,方便她自由遊走在彰顯與隱匿之間。作品多是心情故事,主要是生活上發生過的事,藉著歌抒發一下,像「罵小孩」,或是討好老公。做為一個不撒嬌的人,藉著歌曲創作,把平常不好意思做的事情、說的話,放在歌裡頭表達就很自在。

有時她也在作品中混用語言,以符合內在的情境或者純粹為了音韻。

有天生歌喉的她,對於表演採取正面迎接且多方嘗試的態度,包括融入布袋戲等元素。

綜覽這群女性創作者的文章表述與外顯行為,我窺見的是一弧從隱匿到彰顯的光譜。身為此書主編的我,亦然。

(作者為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執行長)

瀏覽更多瓊齡的文章: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