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政策篇】發津貼=國家養 or 女人回家吃自己?

by 陳竹儀、黃喬鈴

蔡英文總統在2020年大選前即提出「0-6歲國家養」的育兒政策,喊出「育兒津貼5,000元,托育補助7,000元,於2024年將家戶外送托育率提高到23.16%」的政策目標,更在今年(2020)8月7日總統府年度員工親子日公開宣示:「政府的0到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一定貫徹到底,讓民眾在生兒育女的同時,能在家庭與工作都能得到周全。」 但觀其政策內容,民間團體及學者擔心,一旦執行之後,反而會形成「準公共保母管理破功」、造成「不利增加家戶外送托率」、「不利於女性就業」的負面效果。

發育兒津貼=國家養 or 女人回家吃自己?Photo by Valeria Zoncoll on Unsplash

現制:3,500元的差距,形成保母、托嬰中心加入準公共政策的誘因

現行制度下,育有0到4歲幼兒之一般家庭可請領育兒津貼2,500元,如家長送托至加入準公共托育機制的保母、托嬰中心等機構,則可申請托育補助6,000元。在3,500元差距的政策誘因下,許多保母願意加入準公共化機制,以增加家長送托的意願。政府對於加入準公共化機制有一定的管控,尤其在保母的部分,對幼兒超收、費用超收的保母零容忍,一經發現即退出準公共化;對於「小錯不斷」者,改採累計方式進行裁處,在經限期改善達3次或科處罰鍰後即會被退出,且兩年內不得再申請加入,藉此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逐步提升托育品質。在2020年8月26日於立法院舉辦的「『0-6歲國家一起養』政策公聽會」 當中,身為第一線管理托育服務的地方政府即直言,一旦3,500元的差額減少,高比例受管制的準公共保母與私托,很可能選擇脫離政府管理。尤其準公共化政策具備有效的進退場機制,差額縮減只會讓機制失效,家長更無法安心送托。

低薪、缺乏可靠的公共托育,是造成生育率低落的兇手

2020年台灣總人口恐開始負成長 !面對低生育率的壓力,大家紛紛提出解方,有人提出發「結婚獎金」 、有的人提出「補助人工生殖」 ,先不論台灣女人是否真的是因為不婚所以不生 、還有人工生殖的成功率 等等,年輕人不想生育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網路溫度計時事網路大數據分析」的調查結果 ,「薪水養不起」是網友不想生育的最大原因。再來是「擔心生活不自在」、「托育制度不夠完善」、「生育津貼補助太少」、「生了沒時間照顧」等,顯示生養孩子的照顧壓力,是許多網友關心的重點,至於生育津貼補助太少,要多少才夠?網友直言「第一胎100萬我考慮看看」。

在8月的公聽會中,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專員呂佳旻,以兩位孩子的媽媽身分感性分享,好的支持照顧、不受壓迫的選擇、有餘裕的生活,是他真正敢生二寶的原因。「好的支持照顧」對佳旻來說,是專業保母的照顧及好的托育服務,再加上減低壓力的托育費用及有性別意識的另一半的支持,讓他能安心送托、持續工作。

津貼是還給人民選擇權,還是扼殺人民選擇的權利?Photo by Gabrielle Henderson on Unsplash

女性要能「不受壓迫的選擇」,除了社會觀念亟待改變之外,也有賴外在制度的支持,畢竟當傳統家庭價值仍預設女性為家庭照顧的承擔者,在有了孩子之後,家人就希望「媽媽在家先把孩子顧好」,這時若沒有好的托育服務協助,女性又如何能「自由選擇」要不要持續工作?而「有餘裕的生活」要得以成立,國家必須正視人民的基本需求,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家庭、生活,以國家的力量撐起友善的勞動政策,而不是把所有育嬰假、彈性工時等可能成本都放在個別勞工和雇主身上。如國家在這方面沒有足夠的制度思考及挹注,佳旻直言,人民真正能仰賴的只有運氣,看看能否好運遇到「有良心的雇主和有意識的同事」。

津貼是還給人民選擇權,還是扼殺人民選擇的權利?

在現代社會當中,許多女性都像佳旻一樣,是愛孩子、但也同時需要保有自我、自由、與工作,更希望能依著自己的興趣專長,在職場上貢獻己力。2020年《親子天下》的「媽媽幸福感」網路大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全職媽媽想工作、5成6的兼職媽媽想回企業工作、7成5的職業婦女不想當全職媽媽。衛福部社家署宣稱,「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領取的對象不同,不會有所謂競爭關係,且同樣的年齡卻有差額補助、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政府對於任何家庭不同照顧都要給予協助,所以選擇推動現金補助 。

但這樣的說詞其實正顯示了政府忽視人民的真正需求:女人要的是能夠兼顧家庭、工作的方法與政策,而不只是少少的津貼而已。他們也忘了,根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國家應該使婦女不致因結婚或生育而受歧視,而為保障其有效的工作權利起見,應採取適當措施」。

低薪、缺乏可靠的公共托育,是造成生育率低落的兇手。Photo by Erika Fletcher on Unsplash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王舒芸副教授的研究顯示,國家發育兒津貼,不代表家長擁有自由選擇權,直接的現金給付,補助家長養孩子,其實是讓生養孩子回到家庭責任,而不是國家端承擔照顧需求,生養小孩除了金錢之外,還有更多系統結構問題需要扭轉 ,與其發錢,不如把經費用在「建置補助+管理的公共托育服務」,支持中間階級的雙薪家庭。

只顧加碼育兒津貼的政策,無法解決家長托育需求的問題,家長根本無從「自由選擇」。新知基金會政策部主任覃玉蓉即直接指出 :「加碼育兒津貼的政策,都是私幼私托業者在叫好 ,因為他們可以退出準公共,可以來漲價。這不叫『0-6歲國家養』,只會變成『私幼私托國家養』!」

建立好的公共托育制度,支持雙薪家庭、支持女性就業才是少子女化解決之道

目前政府預計規劃的「育兒津貼5,000元,托育補助7,000元,於2024年將家外送托率提高到23.16%」其實是充滿矛盾的政策,將托育補助與育兒津貼的差距從3,500縮減到2,000元,將導致現行加入準公共化的保母、私立托嬰業者喪失加入準公共誘因,政府也難以透過補助配套管理措施,提升托育品質,在找不到好的托育服務的狀況下,家長更加害怕送托,政府也無法透過這樣的政策提升家外送托率,因此形成「缺乏好的托育服務→不敢送托→女性只好在家照顧→家庭經濟不足以養育第二個孩子」的惡性循環。

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2019年研究報告指出:「支持性別平等,使家庭享有雙薪、實踐雙親育兒的平價、優質、普及公共托育,是唯一確認最有效的提振生育率政策。」政府企圖縮減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差距的政策目的,到底是為了「支持雙薪就業─0-6歲國家養」、還是「鼓勵女人回家照顧─私托私幼國家養」?生養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發錢就能真正解決!

(作者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

相關新聞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2020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職場勞動篇

@新移民篇

@長期照顧篇

@司法改革篇

@通姦除罪篇

@同婚週年篇

@媒體識讀篇

1999~2019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