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國之腳踏車道抗爭史

by 黃淑怡

臺灣的公共自行車YouBike成功的掀起都會零排放機動通勤風潮,鮮黃顯眼的外觀,在下雨或灰暗的視線中,也能引起駕駛人與用路人的注意,減少事故的發生。在人們享受騎乘自行車的便利性時,或許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來思考更安全更普及的公共設施,以邁向更環保更健康的通勤生活。我想舉荷蘭的腳踏車道為例,從它的演進史來思考人與城市的,人與道路使用的相互關係。

荷蘭茲沃勒市的腳踏車道。Photo by BICYCLE DUTCH

荷蘭擁有世界公認最安全且最方便的腳踏車道,不僅因為它標示清楚、車道平坦、防滑材質、全國不間斷的腳踏車網絡,更是落實在基礎教育中,對於道路交通安全的倡導,環保的倡議,使得腳踏車成為一般民眾的必需品。

何以見得?

荷蘭的腳踏車數量超越總人口數,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的公告數據,平均每名荷蘭人擁有1.8臺腳踏車,一戶家庭擁有4臺腳踏車。假日走在荷蘭的街道上,常見全家大小各騎各的腳踏車,沿街聊天好不熱鬧。

然而普及又便利的腳踏車道,並非出自荷蘭政府主動設計政策,而是建立在一段交通黑暗史、眾多家庭破碎與喪子之痛引發的民怨而來。

二戰後的荷蘭經濟蓬勃發展,民眾的所得倍數成長,購買私房轎車成為一股彰顯社會地位與成功富裕的象徵。70年代的荷蘭各大都市為因應迅速增加的汽車數量,不斷徵收民房拓寬道路,原先的腳踏車道被快車道取代,腳踏車騎士只能被擠到路肩,或穿插在縫隙中,不僅危險也被迫吸入大量有毒廢氣。當時的腳踏車車道不僅標示不清,絕大部分車段混雜在汽車道中且車段破碎不連續,每況愈下的道路品質也引發後續眾多的意外事故。

根據大衛‧翰布勞(David Hembrow )於2011年的研究,1950年至1975年的荷蘭道路規劃完全是以汽車為中心的思考設計,同為用路人、腳踏車騎士的需求完全被施政者排除。其後果嚴重性,單就1971~73年的交通死亡事故數字來看,1971年3,300人死於交通事故,其中400人為14歲以下的兒童;1972年3264人命喪虎口,兒童死亡人數未知,接著1973年450名未滿14歲的兒童因交通意外失去寶貴生命。80%以上的死亡人口皆為腳踏車騎士,兒童的交通事故發生頻率更是以上下學通勤為首。

憤怒心碎的家長再也等不到孩子放學回家,一股來自民間的力量集結,荷蘭各地開始串聯,民眾在街頭散發傳單,家長自發性組成導護父母保護騎單車的孩子上下學。排山倒海的民怨對政府發聲,1973年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運動,民眾高舉”Stop de kindermoord” (停止謀殺孩童)的標語,要求政府提供更安全的腳踏車道。部分民眾帶著油漆自行在車道上漆上腳踏車標誌,民眾帶著腳踏車全數橫躺在荷蘭歷史博物館車道上癱瘓交通。

於此同時,石油危機爆發,阿拉伯世界拒絕再向美國與西歐國家輸出石油。西方世界的油價順勢飆漲,荷蘭首相也在媒體上呼籲民眾要開始共體時艱,回歸以腳踏車作為通勤工具的習慣,並且減少依賴高耗油產品,多多使用大眾交通工具。部分縣市政府採取善意回應,海牙市與堤堡市(Tilburg)率先於1975年重新規劃整體市政道路,分離汽車道與腳踏車道。一年之後,海牙的腳踏車使用人口成長60%,堤堡市亦高達75%。阿姆斯特丹也開始推行無車城市星期日(Free-car Sunday),讓民眾感受沒有車輛的城市樣貌與用路感受。

鑑於腳踏車專用車道試辦城市的成功經驗,加上持續不斷的群眾運動,整整10年後,荷蘭中央政府終於在80年代早期宣布重新整體規畫全國道路,花重金踩車道分離制,分離車用紅綠燈與腳踏車號誌燈。並且在基礎教育課程中納入交通安全規則與腳踏車常識。老師和家長們都必須親自帶孩童上路實作,孩童腳踏車上必須要明顯的旗幟,戴專用安全帽、穿反光衣。

(荷蘭腳踏車道的抗爭史紀錄短片)

當道路交通的規畫從汽車中心轉變為腳踏車中心思考,硬體的改變加上觀念的革新,在法令政策上也規畫更嚴格的安全機制。例如,若汽車撞腳踏車無論哪方過錯,汽車駕駛必須賠償基本50%的醫療費與財產損失。18歲以下不得參加汽車駕照考試。汽車與腳踏車同行在圓環上,汽車須無條件裡讓腳踏車先過。腳踏車若於夜間沒有前後燈或騎士身上沒有明顯反光設備(反光衣,反光條,攜帶式閃燈等等皆可),警察可當場開罰60歐元(約台幣2400元)。腳踏車隨地亂停,沒有依照規定停在公用腳踏車停車場或是腳踏車停車格裡,會被拖吊,贖回的罰金為25歐元(約台幣1000元)(註)。各級縣市政府、行政機關、公司行號、學校、新興住宅甚至教會都要規畫腳踏車停車場或停車格。以葛洛寧恩市(Groningen)中央車站的免費腳踏車停車場為例,可容納一萬輛腳踏車,且大門口有清楚的電子看板告知仍有多少空位。目前政府也研議,要對行進中的腳踏車低頭族與隨意穿越馬路和在人行道逆向的單車騎士開罰。

在一系列的政策變革下,在2011年歐洲國家腳踏車日常通勤使用普及率,荷蘭為31.2%,遠高於第二名的匈牙利19.1%與丹麥19.0%。交通死亡數字也大幅下降到平均一年720人,180名為腳踏車騎士,其中22名為14歲以下孩童。

荷蘭政府與民眾的配合,創造其環保與安全國家的美名,目前荷蘭將腳踏車文化視為國家推動觀光和知識外銷的軟實力。若以女性主義的視角來思考人類與城市的關係,城市的空間有限,無論再怎麼拓寬道路都無法容納高度成長的汽車數量,人們的活動空間也大幅受限,活動安全亦備受威脅,造成許多傷亡也汙染環境。以汽車駕駛人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性、老人、小孩都屬於應被保護的弱勢用路人。

在一個石油與許多天然資源逐漸枯竭的年代,如果我們能夠接受在擁擠的大都會短中程的移動距離中,以零排放並有益身心健康的腳踏車取代汽車使用。那麼要求一個更全面更安全的腳踏車道和相關配套,應屬全體納稅公民該享有的權利。

參考資料

註:因為被拖吊的腳踏車會被集中載往保管場,類似台灣汽車被拖吊的保管場。失主必須帶著車鎖鑰匙證明自己是車的主人。
荷蘭許多人怕愛車失竊,許多人都會購買腳踏車失竊或損壞險,那是會在腳踏車的鋼架上烙碼的。算是登記在案。

閱讀淑怡更多的文章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