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勞動篇】疫情下,職場制度彈性不足,勞工難與疫共存

by 周于萱

2019年底,自中國武漢開始爆發新型冠狀肺炎疫情,2020年擴散至全球,世界各國都希望疫情盡快受到控制,讓一切回到日常。然而,一波又一波的確診高峰,加上持續更新的變種病毒肆虐,一時之間,這場疫情似乎還看不到盡頭。幸好台灣政府及時採取封鎖邊境的做法,讓台灣暫時免於疫情的直接衝擊,但許多商業活動及民眾日常生活仍受到影響。

疫情之下,照顧工作在沒有政府介入跟協助的狀況下,再次「自然而然地」回到女性身上。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2020年農曆年後,教育部突然宣布延後開學,殺得勞工家長措手不及,雖然勞動部有提出「防疫照顧假」政策,但無薪的假對勞工來說,實際上臨時衍生的照顧成本只能自己擔。2020年的文章〈疫情下的女性勞動困境〉已經讓我們看到懷孕的女性勞工首當其衝,成為就業歧視的受害者,若家中有需要照顧的成員,在疫情之下更是左支右絀,但政府並沒有釋出更多的資源協助,勞工只能咬牙承擔。

2021年5月台灣準封城   職場、照顧問題自己擔

2021年5月15日,台灣突然新增180例確診個案,主要集中在台北市,因此指揮中心宣布臺北市、新北市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5月16日,又新增206例本土個案;5月19日,由於社區傳播及本土個案人數持續擴大,指揮中心宣布全國提升疫情警戒至第三級,包括實聯制、餐飲一律外帶、公共場所人流管制、暫停辦理大型活動等。

在這段期間,衛福部與勞動部同時極力宣導、輔導企業讓員工進行居家工作,並且讓員工請防疫照顧假,然而礙於經濟壓力、職場同儕和主管的壓力,實際上請防疫照顧假的人可能不如想像得多。一直到2021年7月27日台灣才正式從三級警戒降為二級警戒。

婦女新知基金會為了瞭解民眾及受僱者使用防疫照顧假、家庭照顧假的狀況,在2021年7月至8月進行一個月的線上問卷調查,詢問民眾在台灣疫情較為嚴峻的期間(2021年5月至7月)職場工作及照顧工作的消長情形,以及受僱者是否有請防疫照顧假、及是否曾遭遇刁難的狀況,共回收約470份樣本,剔除重複填寫及無效填答後,有效樣本數為460份。

疫情下,職場潛在文化對照顧者的歧視,迫使勞工有假不能請或有假不敢請。Photo by Chris Montgomery on Unsplash

照顧時間增加 女性感受特別深

傳統性別分工下,女性往往承擔大量無酬或有酬的照顧勞動,其辛勞往往不受重視,國家政策鮮少支援。疫情之下,學校、幼兒園、保母、長照機構等各種照顧服務暫停提供,照顧工作在沒有政府介入跟協助的狀況下,再次「自然而然地」回到女性身上。本次調查發現,近七成(68%)的填答者表示,疫情爆發之後的照顧時間大幅增加(51%)或稍微增加(17%),且由於防疫需求暫停了各類照顧服務,只有少數照顧服務仍持續運作,使得近半的填答者表示,疫情後只能改成由本人親自照顧(48.5%),其中女性佔了88%,而其照顧對象以5歲以下子女者(23%)為最大宗。

相較於男性同儕,女性勞工在職場上實際申請防疫照顧假的比例非常高(女92.5%,男7.5%),而且女性勞工對於是否請防疫照顧假有特別多顧慮,例如擔心影響升遷、擔心失去工作、擔心收入會減少等等。在開放填答的內容中,也有女性勞工表示,疫情之下,照顧與職場兩頭燒,非常痛苦:「照顧職責還是跟母親綁在一起,社會觀感還是一樣理所當然,不照顧好像就是失職,照顧了職場也沒放過我們,還歧視職業婦女麻煩。」

根據媒體報導,台灣一名育有二子女的媽媽,在疫情期間請了防疫照顧假,在家照顧,在警戒降級後,被公司要求返回職場,卻因為照顧資源尚未到位,找不到適合的安親班或親友接手照顧孩子,就被公司以無法配合工作要求為由資遣。顯示台灣的職場跟社會仍然有對照顧者的潛在歧視,而隱性的社會期待和壓力在疫情之下更讓女性勞工喘不過氣。

2021年5月疫情爆發後,您的「照顧時間」是否受到影響?婦女新知基金會提供

非受雇者更缺乏安全網 政府一次性津貼效果有限

對於非受雇者[1] 來說,情況更是嚴峻。人們經常對於自營作業者或自由工作者有錯誤的刻板印象,認為非受雇者相對來說更「自由」,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要工作」,然而其背後代表的是自負盈虧、缺乏社會保險和其他制度的支持。在這波疫情下,我們也發現非受雇者是政府在防疫協助、照顧需求中被忽略的族群。

2021年5月疫情爆發後,超過三分之一(36.0%)的非受雇者表示,工作時間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照顧時間大幅增加(57.0%)。對於沒有收入或沒有穩定收入的非受雇者來說,疫情期間帶來經濟上的衝擊(工作減少)與增加的照顧工作,更是讓人喘不過氣。

男女勞工沒有請防疫照顧假的原因。婦女新知基金會提供

2021年5月行政院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草案,再次將預算上限提高至6,300億元,並且在立法院逕付二讀,25日婦女新知基金會特別針對紓困條例提出聲明,希望政府在考慮防疫、紓困、振興政策時,除了勞工家庭的照顧問題之外,也要考慮自營作業者(非受雇者)的家庭照顧需求:

  1. 政府應以紓困預算補貼防疫期間「提供必要服務」的勞工工作風險津貼,並給予這些服務人員所需的各項防疫物資器材及相關訓練;若相關公共服務人員有家庭照顧需求,但為維持社會基本運作,無法請防疫照顧假,亦找不到其他照顧人力,政府應安排並補助妥適的托育及長照服務。
  2. 政府紓困預算的分配,應考量自營作業者亦有家庭照顧需求,政府應提供與受僱者一視同仁的補償效果。

然而,很可惜的是,最後政府提出的政策是一次性現金給付的「孩童家庭防疫津貼」,防疫期間,國小以下孩童約245萬人、國高中特教生約5萬,共約250萬人,每人發放1萬元,預估約需250億元。婦女新知基金會針對此一政策方向再度發表聲明[2],認為一次性現金效果有限,國家應以「防疫照顧假」津貼制度性分擔家庭的照顧責任,且「孩童家庭防疫津貼」完全忽略了其他有身心障礙家屬與老人照顧需求的家庭,得不到政府任何紓困協助。

對於沒有收入或沒有穩定收入的非受雇者來說,疫情期間帶來經濟上的衝擊(工作減少)與增加的照顧工作,更是讓人喘不過氣。Photo by Magnet.me on Unsplash

職場制度需要改革 勞工才能與疫共存

經歷近兩年的疫情橫掃肆虐,近來也有越來越多醫學專家在討論,未來新冠肺炎疫情是否會「流感化 」成為大家的生活日常?國際各國也開始出現「大離職潮 」,例如美國勞工開始不再急著回去上班賺錢,而是重新思考人生的優先事項。在台灣,因為有效的防疫措施和邊境管理,使得疫情衝擊不如各國嚴峻,但從2021年5到7月的疫情高峰,仍然凸顯了台灣職場因應變化的彈性不足。例如現行的防疫照顧假或家庭照顧假等照顧假,對勞工來說最大的問題是「無薪」,其次則是職場潛在文化對勞工的期待以及衍伸出來對照顧者的歧視,使得勞工有假不能請(迫於經濟壓力)或有假不敢請(迫於同儕、職場壓力)。

即使不是COVID-19帶來長時間的影響,勞工在家庭照顧上本來就容易因為季節更迭、流行傳染病的盛行而需要因應,然而勞工現行的家庭照顧假一年僅7天且併入事假計算無薪,面對一年365天常態性出現的腸病毒、流行性感冒等,台灣勞工能夠使用的假實在是捉襟見肘。因此,婦女新知基金會與立法委員范雲在12月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職場制度必須改革,勞工才能與疫共存。

面對後疫情時代,希望政府參考民間團體的訴求及調查結果,並且參考各國的因應措施,擬定、修正更符合勞工需求的相關政策,唯有政府、勞工、企業共同合作,社會才能與疫共存。

(作者為婦女新知基金會倡議部主任)

[1]本次問卷調查將「非受雇者」定義為:失業/待業中、自行接案(freelance)、未就業且目前不打算就業(學生、全職家庭主婦/夫、退休)、自雇者(self-employed)。

[2]聲明全文:行政院「孩童家庭防疫補貼」一次性現金效果有限 國家應以「防疫照顧假」津貼制度性分擔家庭的照顧責任

相關新聞

在料峭春寒的此刻,我們精選9大議題、10篇文章,一起回顧2021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文章如下

@司法改革篇

@能源政策篇

@托育政策篇

@兒童權利篇

@同婚收養篇

@單親家庭篇

@新移民篇

@國際女權篇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