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姿/天會不會塌下來?
by 陳靜姿
懷仁是大學推廣部的學生,有一次在課堂結束後來找我,他說:「老師,我沒辦法停下來想事情!」
老師:沒辦法停下來想事情?你可以說一下你的經驗嗎?這樣我比較能明白。
懷仁:好,例如說:昨天放學時,我和一位學生在校門口擦撞,然後我就開始想,他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就看我不爽跟來找我。然後查到我在學校打工,我會不會因此失去工作……
老師:他有受傷嗎?
懷仁:沒有。
老師:你會因此感到害怕焦慮?
懷仁:會,我很焦慮,我沒辦法不去想,而且我會因此感到非常焦慮。
老師:任何事情都會讓你一件接連一件事去聯想嗎?例如,我們看到前面有一棵樹。你會因為看到一棵樹,聯想到其它的事物嗎?
懷仁:會。我看到一棵樹,就會想這棵樹會不會因為沒人澆水就死掉了。植物和人一樣。總之,我不知道該讓自己如何停下來想事情。而且我都負面的去想每一件事。感覺這個世界每一件事都讓我感到害怕……
老師:人呢?你有沒有要好的朋友。
懷仁:沒有,我每天就是工作、上學、回家,避免和人有互動。
我和懷仁就一面走一面聊天的走到校門口,因為時間有點晚(22:30),隔幾天,懷仁請病假沒到校上課,同學告訴我,懷仁前幾天,呼吸困難急診患了恐慌症。
*-。-。-。-。-。-。-。--。-。-。-。-*
懷仁發病確診後,對環境及人群的不適應產生恐慌及焦慮,除了藥物治療外,家人的陪伴最為重要,對於懷仁而言,家人是最為信賴的人。
在懷仁患病的過程中,他的媽媽來找我談,大部份的精神疾患除了本身基因外,也和教養方式習習相關,追溯懷仁的原生家庭,爺爺是警官退休,爸爸是陸軍軍官,家庭採權威教養方式,認為孩子年紀小,能力或心智都不足以自己做決定,在許多事情上直接下命令句,讓孩子失去選擇權,相對的他也喪失學習承擔失敗的機會,因此在懷仁上大學之後,面對自己要在外獨立生活時,他害怕失敗,加上本身自我要求較高,心理產生極大壓力,因此發病。
在和媽媽幾次的交談中,我告訴媽媽,此時的懷仁對外界任何事物會有不安全感,因此,隨時提供他安全感會減少他對死亡的焦慮,並請媽媽轉達給爸爸知悉,此時用陪伴代替責備,多一點的耐心,給孩子充份的自由,增加親子互動的時間。
最後,我希望媽媽以邏輯基礎療法(LBT, Logic-based Therapy)來協助懷仁,避免過度災難化。例如,恐慌症常見哽塞感,因而感覺呼吸困難,就要死亡,有這種預期性焦慮,災難化所有事情。當懷仁在產生哽塞感時,喉嚨有卡卡的感覺,會喝大量的水舒緩不舒服。由於喝大量的水,這時懷仁就會想著,「我喝了這麼多的水,等一下吃飯會不會就吃不下呢?我如果不吃飯,會不會體力不支,會不會餓死?」
這時候,就可以問懷仁說,喉嚨卡卡,是你的感覺還是真的有東西卡在喉嚨呢?
並請懷仁檢視自已的邏輯,如果是心理上的感覺,會造成你的死亡嗎?
現代患有恐慌症者人數逐年增加,恐慌症患者心理上經常有:
- 失去現實感(de-realization,不真實的感覺)或失去自我感(de-personalization,自己心智和身體脫離的感覺);
- 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going crazy);
- 害怕即將死去。
藉由懷仁案例,我整理幾個方法提供親人若患有恐慌症時,除了配合醫生用藥外,家人如何協助患者:
- 檢視思維邏輯是否只是謬誤:患者害怕失去控制,在患者無法掌控事物時,會產生心理焦慮,認為自己即將死亡。因此,患者必需重複的檢視自己的思維,讓他真正地相相信(確認)「自己是安全的」、「自己不會因此死掉」。但要如何讓他做到相信,不是由我們告知,而是必需要讓他自己檢視確認他自己是安全的,他才會相信自己是安全的。用錯誤的推論,只會造成自我打擊。在面對破壞性推論時,只要能採取理性的邏輯思維,便能減輕自己的焦慮,有效提升安全感。
- 避免過度災難化: 告知患者雖然生病,但生命中還有很多的美好。幫助患者定義自己的人生意義,既然就已經生病了(告知事實),但不是無法改變,別再把事情往壞處想,而是想著,我現在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例如,我告訴懷仁:「如果你害怕吃蛋會噎到,就不要去吃,生活一樣可以繼續過,你也不會因此焦慮。」(患者通常就是還沒做就先焦慮不安,無限災難化)
- 害伯失去掌控:事事要求完美,凡事都能在他的掌控之中者,常處在壓力下,是罹患恐慌症的高危險族群,所以在恐慌症患者中,常出現要求完美的患者。因此,幫助患考減輕壓力,可以例舉案例,讓他明白這世界就是不完美,即使有優秀的人,都會有缺點及辦不到的事,幫助患者面對現實,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完美者,只有上帝。
- 鍛練意志力:為何要鍛練意志力呢?在幫助懷仁的過程中,他會焦慮自己進步緩慢,對自己失去信心,心理上的恐懼如海浪一波波的侵襲他好不容易建立的信心,因此,患者需要不斷地實踐強化自己的理性思維,培育意志力。這時可以藉用哲學名言來增強意志力。例如,恐懼及焦慮時,可以思考羅斯福總統曾說:「恐懼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經驗,二是未知。」運用自身理性戰勝恐懼,將不再恐懼,一、面對過往經驗無需恐懼,運用理性以經驗做為參考,修正過往錯誤。二、面對未知,可以運用想像模擬做好風險評估,勇往邁進。
- 最後除了心理上可以用上述方式協助患者外,恐慌者患者最常見的身體不適為喉嚨有哽塞感,在協助懷仁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嚐試各種食物以澸少他的喉嚨不適,用了各種方法,其中以含梅子及喝蜂蜜水最能舒緩喉嚨的不適。
在懷仁的成長過程中,軍式化教養方式要求「確實、準確、快速」是成功的準則,孩子失去選擇權。家人認為,為了孩子好,所以幫他設定「好」成長的腳步。懷仁每一步都依照父親的要求前行,唯恐踏錯每一步伐。但這些都只是大人想要的好,真正是孩子想要的生活模式嗎?到底人生追求的是什麼?大家都會說幸福。但幸福絕對不只「確實、準確、快速」,大人常將方法看成目的,方法不是凡事皆適用「確實、準確、快速」,不是全然錯的,只是要用對地方。孩子的童年生活是為成人做準備,我會建議大人在不會危及生命下提早放養,讓孩子學會如何承擔失敗,成長需要體驗,讓孩子學會如何逾越困難及失敗,這將成為邁向美好人生的階梯。
(作者為輔仁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臺灣哲學諮商學會秘書長)
如何觀看孩子的世界?了解更多靜姿與親子的哲學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