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篇】數位性暴力越趨嚴重 杜絕下一個N號房應盡速立專法

by 杜瑛秋、顏聖家

什麼是「N號房事件」?

2020年3月南韓爆發了震驚社會的「N號房事件」,暱稱Godgod的主嫌和管理員在通訊軟體Telegram上經營1~8號房的聊天室,利用誘騙、威脅等方式取得被害人的私密影像或個資,進而脅迫被害人持續提供裸照或性愛影片,甚至直播被害人被性虐、強暴,讓民眾加入會員付費觀看,藉此獲取大量營利,同時Telegram已經衍伸出更多聊天室,這些群組或聊天室統稱N號房。

南韓N號房事件主嫌落網。取自網路截圖

N號房嫌犯相繼被捕後,大批民眾湧入青瓦台請願網站連署要求公開N號房嫌犯個資,南韓政府也火速展開對策,韓國國務會議在5月通過《N號房防治法》,包括將最低合法性交年齡從13歲提高為16歲、加重製作以及散布性剝削影像的法定刑責等等。

案件主嫌因多項罪名,在11月26日一審中遭法院判決有罪,處40年有期徒刑、個資公開和就業限制10年、穿戴電子腳鐐30年,並追徵一億多韓元。

台灣現行法律如何處理數位性暴力?

婦女救援基金會(婦援會)統計2020年新聞案件,截至10月底,出現了超過350則數位性暴力的相關報導,面臨眾多案件,台灣因為沒有完善的法規,導致成人被害人面臨個資外洩、私密影像無法迅速下架的窘境。

被害人報警時雖有妨害秘密罪(刑法315-1條)、散佈竊錄秘密(刑法315-2條)、威脅恐嚇罪(刑法305條)、強制罪(刑法304條)、散布猥褻物品罪(刑法235條)、妨害電腦使用罪(刑法359條)、個人資料法等法,或符合家庭暴力案件、性侵害案件、兒少性剝削案件者可使用該法令,但卻無針對侵害被害人性自主權、保護被害人隱私權(如媒體報導、司法判決書等公示文件揭露被害人個資)、專業社工和社福資源協助、取回性私密影像等相關法律,尤其當被害人知道其性私密影像在加害人手上,報警求助,警方卻於法無據立即要求加害人交出或取回時,被害人只能聽天由命的處境,實在是令人無法接受。

南韓政府在「N號房事件」發生後立即展開修法,除了調整最低合法性交年齡,也加重製作以及散布性剝削影像的法定刑責。先前「N號房事件」適用法條僅為《兒童及青少年保護法》,持有「兒童及青少年」色情影像才屬犯罪,修法後若持有、購買、儲存、觀看內容為「成年人」的非法色情影像,也將處3年以下徒刑或3,000萬韓元以下罰金。

婦援會「裸照外流不是你的錯」專線在2015年至2020年11月底共服務454案,其中有超過9成為18歲以上的成年人,然而目前法律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按照《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有明確的罰則,但被害人數較多的成年人,保障卻是嚴重不足,除了沒有足夠的條文規範,裁罰的刑度也偏低,無法對加害人產生嚇阻的功用,若要杜絕下一個N號房在台灣發生,應盡速通過專法,因應社會趨勢補足現行法規的漏洞。

婦援會發現數位性暴力的被害人有80-90%都是女性。Photo by Maru Lombardo on Unsplash

當今的社會風氣對女性真的友善嗎?

婦援會發現眾多國內外的研究調查指出,數位性暴力的被害人有80-90%都是女性,為何散佈性私密影像案件的被害人多是女性?這可以看成一種對女性的歧視與物化,掌握女性的性私密影像就能藉此控制、脅迫女性,在傳統的社會風氣與性別偏見下,大眾覺得女性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發生外流事件就是女生不檢點,除了是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也讓女性遭受更大的壓力。

日前藝人謝和弦與妻子戴怡軒(Keanna)離婚風波之際,謝和弦於社群軟體的限時動態上聲稱:「性愛影片其實我都還有原始檔,本來不想毀了妳,但要繼續這樣鬧下去,就跟妳拚了吧!讓妳永遠嫁不出去,去拍A片吧!」雖然事後謝和弦致歉,並澄清自己沒有任何性愛影片,但對女方的傷害卻已經造成。

散佈女性私密影像往往是基於一種「控制」,在關係中展現「支配」的慾望,這麼做的人想透過洩漏隱私和公開羞辱等方式,確保自己在關係中強勢的位置,造成被害人痛苦的是不平等的性別權力,也是對女性的暴力。

如同「N號房事件」有26萬會員付費觀看影片,卻沒人出聲反制這些對女性的迫害,數位性暴力的被害人也因為社會風氣對女性的歧視以及譴責被害人的氛圍,導致被害人即使知道求助的管道也不敢站出來尋求幫助。

拒絕性別歧視與暴力,並停止物化女性是除了法律規範之外大眾亟需重視的部分,從觀念教育紮根,同時試著尊重每個性別族群的差異,多一分將心比心,社會也會更溫暖。

下一步,我們該怎麼走?

我們享受科技進步的同時,也面臨犯罪型態的進化,繼南韓「N號房事件」後香港也發生類似N號房的事件,為此我們不希望再有下一個「N號房事件」出現,目前台灣《侵害個人性私密影像防制條例草案》已經在立法院會完成一讀,希望專法盡速通過,才能補足現行法律的不足,讓被害人有更完整的保障。

除了加速法令的推動與完善,更要設法落實性別教育的觀念,從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著手,一點一滴改變歧視或是不夠友善的社會風氣,人們能彼此多一點尊重與包容,相信也能弭平性刻板印象視與隔閡。

(作者杜瑛秋為婦援會執行長,顏聖家為新聞連絡人)

相關新聞

延伸閱讀

2020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職場勞動篇

@新移民篇

@長期照顧篇

@司法改革篇

@通姦除罪篇

@同婚週年篇

@托育政策篇

@媒體識讀篇

1999~2019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