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篇】不斷擴大的「新」知識鴻溝
by 夏鳳筠
故事一:新移民鳳霞從姊妹口耳相傳以及臉書新聞分享,知道曾有新移民依法規先放棄母國籍後,在申前歸化成功前,因為離婚等不一因素,導致無法成功申請歸化,但因為已先放棄母國國籍,加上無法取得身分證,成為無國籍的人球,所以她一直對申請歸化感到擔憂,不肯申請身分證,也認為台灣政府、法規對新移民不友善。
故事二:新移民秀玉當年因為家暴離婚,帶著兩個兒子在台灣獨力生活,因為語言、文化關係,秀玉僅能做家事清潔工作持家,生活壓力已經壓得她身影佝僂,而心理壓力更是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直到今年秀玉終於忍不住跟社工老師吐實:「老師,我到現在都沒有身分證,很多人都跟我說,法律規定我只能在台灣撫養兒子到他18歲,就要被遣返。而兒子今年已經16歲了,再兩年,我要離開他們了,一想到這裡,我就很痛苦。」
然而鳳霞、秀玉所遭受的痛苦,其實都是受假新聞所害而不自知,在賽珍珠基金會服務歷程中發現,許多經濟弱勢新移民因為語言、媒體使用限制,極易變成資訊弱勢族群,成為假新聞的受害者。
從蒂奇納(P.J.Tichenor)等人於1970年提出的「知溝理論」來說,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取的知識量,會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所獲取的多,而且隨著時日漸久,這兩群人的知識差距會逐漸擴大、不斷增加,形成「知識鴻溝」(Tichenor, Donohue and Olien, 1970)。我們也發現新移民在資訊方面不僅是弱勢,而且是越趨弱勢。
也如該理論所提醒的,資訊技術與媒體的發達,只會加劇他們與另一族群的知識差異和弱勢。新移民在媒體使用習慣上也呼應此理論,他們確實因為受到語言限制,加上現在社群媒體盛行,大多從LINE、FB的轉貼、分享新聞來獲取資訊,而新聞的時效性、正確性卻被忽略,在缺乏驗證能力、第一手新聞訊息之下,極易讓不實訊息所形成的假新聞對他們造成傷害。
以鳳霞和秀玉來說,他們就是被最常流傳在新移民間的不實訊息「新移民需先放棄國籍,才能申請歸化」、「離婚、喪偶新移民申請歸化,需提財力證明」所害。
不實訊息使得鳳霞因此一直不敢辦身分證,對歸化程序懷抱錯誤觀念;使得秀玉認為單親、喪偶新移民要取得身分證需要提財力證明,若無法,只能撫養孩子到18歲,就要被迫離境。而她知道自己收入低,提不出財力證明,因此從未試圖申請身分證,心裡總是默默擔心被遣返的那一天。
幸好二人都在社工老師提醒下,知道我國「國籍法」已在2016年修正,「外籍配偶申請歸化,可先入籍再放棄原國籍」、「受家暴、喪偶因素失去配偶身分者,修法後可用寬鬆歸化要件,得取消財力證明申請」,而二人也因此安心準備歸化。
像鳳霞、秀玉類似的例子很多,為了改善此一情況,我們建議要從造成知識鴻溝的原因,如傳播技巧、資訊存量、社會接觸、選擇性地暴露、媒介性質,來協助新移民,簡言之,我們可以陪伴新移民提升閱讀、理解新聞能力,介紹他們使用更可靠的媒體,鼓勵其多多接觸人群,收受更廣、更新的訊息等等,都可以避免其落入「經濟弱勢→資訊弱勢→生活弱勢→經濟弱勢」的惡性循環中。
(作者為賽珍珠基金會社會資源部組長)
相關新聞
👉更多2018年度性/別新聞整理與回顧
@性別暴力篇
@家庭暴力篇
@性平教育篇
@司法改革篇
@婚姻平權篇
@男性關懷篇
@單親家庭篇
@托育政策篇
@長期照顧篇
推薦閱讀
- 2018全球性別影響力大獎年度性別報告
- 女權走二步退三步,小英政府莫再說空話~2017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2017台灣同志(LGBTI)人權政策檢視報告
- 2017人權金龜獎
- 女人迷年度百大性別事件
- 性別開倒車的一年──2016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與三黨總統候選人性別政見對話──2015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別讓查某人不開心–2014年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馬」的事件簿–2013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為馬政府上12堂性別教育課──2012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作伙體檢馬政府的2012性/別政策
- 2011台灣女性處境,老娘說了算–2011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拼出台灣女人的生命地圖──2010年度性別新聞整理
- 2009年被忽略的性別新聞
- 給青春期兒子10封信─與e世代談2007台灣性別新聞
- 給青春期女兒11封信─與年輕世代談2006台灣女性新聞
- 2005年度婦女漏網新聞
- 開啟2004潘朵拉寶盒
- 前瞻2004,查某人嘸免驚
- 2002台灣查某照相本子
- 女人的10個大夢
- 千禧年女人故事狂想曲
- 向2000年女權說聲: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