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顧篇】「在宅醫療」是長照良藥?加上「在宅沙龍」 讓老可以有更多想像
by 林如茵整理
前言:「在宅醫療」會是長期照顧的一帖良藥?亦或又走入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窠臼?本文期待藉由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參訪日本後所施行的台灣在宅醫療模式,探討未來可能實踐的藍圖。
在宅醫療,顧名思義是一種在自家住宅中進行的醫療,相對於住院以及門診的「第三種醫療」,簡單說就是「醫療送到家」。當病人因為高齡或某種原因而無法自行前往醫院看病,在宅醫療就可發揮作用。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在2014年展開「在宅醫療」的參訪、學習與實踐,這三、四年間,前往日本將近十次,到處拜訪與在宅醫療有關的人物、院所、組織與活動。2017年底更在台東設立了台灣第一間以在宅醫療為主軸的都蘭診所。或許讀者會問,有這麼多病人需要醫師去家裡看病嗎?這正是在宅醫療與台灣過去曾經存在的「出診」最大的不同。往診是病人有緊急狀況時,醫生趕過去病人家裡處理。但在高齡社會,不是只有生病了才需要看醫生。
高齡社會有很多觀念需要翻轉,預防、保健、復健等等,都跟治療一樣重要。此外,人到了生命末期,是否可以依然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安養中心、安寧病房供不應求時該怎麼辦呢?因此,「在宅安寧」與「在宅臨終」,也都是在宅醫療的一環。
醫療有限、在宅無限
日本在宅醫療已推展將近40年,無論在法令制度與保險給付上都相對成熟,能夠與物聯網搭配使用的快速檢驗工具與先進檢查設備也推陳出新。這幾年強調的「在地整體照顧系統」(地域包括ケアシステム),更讓在宅醫療的社會性與公眾性更加突顯。
「在地整體照顧系統」涵蓋面很廣,但有幾個基本原則:符合本人與家屬的意願、政府部門與民間組織攜手、醫療單位與社福單位互通、體制內團體與體制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透過自助、互助、共助、公助,達到照護預防、生活支援等目標。
以都蘭診所為例,這是一間集合眾人之力的公益診所。從場地到設備,皆是善心人士提供,招牌設計、診所內裝,也是由當地居民參與建造,符合在宅醫療與社區緊密相連的精神。就連開幕,我們也與社區一起策劃了「診所祭」。都蘭部落頭目姜清武、原住民長老教會長老陳發根與興都教會傳道洪噟全、都蘭村村長陳宗卿、北源村村長李重民等等在地人士都到場參加。未來我們也會推出「都蘭塾」,寄望以一連串的課程,充實社區居民的照顧識能(care literacy),讓每個人都知道如何照顧自己和家人、知道哪裡有照顧資源可以獲取。
「不管什麼都交給醫院來照顧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日本在宅醫療聯盟出版的手冊中這麼寫著。「家」就是最好的病房,就算生病了、甚至一直到臨終,都可以在熟悉的環境裡延續自己原來的生活。因此,個人與社區都必須學習相關的照顧與安養。
「在宅沙龍」凝聚社區行動與居民共識
居民共識與社區行動是「在宅醫療」很重要的一環。如何凝聚共識進而一起行動,就是「在宅沙龍」活動的宗旨。所謂「沙龍」,是志趣相投的人們的一種社交場所。「在宅沙龍」就是要把關心這方面議題的人集合起來,交流、分享、討論,然後思考與行動。
在宅沙龍主題非常多元。有的聚焦「在宅醫療」觀念:在宅醫療與長照、在宅醫療與居家安寧、超高齡社會的在宅醫療╳共生社區;有的著重病人需求:居家物理治療、復健—讓阿嬤上市場買菜、衰弱老人的養肌之道……。主講者從大家熟悉的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到相對較陌生的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等等。
不只主題多元、在宅沙龍的舉辦地點也各式各樣。初期主力場地是獨立書店。後來又陸續加入社區咖啡館、教會、老屋……。此外,由於「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大力推動台日交流,「在宅沙龍」不時有來自日本在宅醫療領域的人士分享日本經驗,累積「在宅沙龍」的行動能量。
各地在宅沙龍的參與觀察
嘉義場沙龍舉辦場地「島呼冊店」主人林詩涵就表示,大家都是在宅醫療的一份子,因為在宅醫療正是整體社會對醫療制度的反思與期待。她對在宅沙龍的期待是,能建立起老後的生活支持系統。因此,「在宅沙龍」不能停留在討論與推廣,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地區實踐與落實。
台南場沙龍「樂齡雜貨店」店長陳柔謙本身是一位護理師,她對主辦沙龍的心得是:在宅醫療照護是一個非常有公民意識的行動。然而,不是等政府政策制訂完善才開始執行,而是需要更多的人看見可能性,並一起「由下而上」地自主動員,結合各種民間的力量,來影響政府部門的政策制訂方向。
板橋場沙龍「在一起咖啡館」主人蘇于修則說,「在宅沙龍」充滿了感動的力量。她說,來自各行各業、各種年齡層參與者的投入,也讓「在宅沙龍」有一種獨特氣氛,讓一些不方便說出口或沒有管道了解的敏感議題,在此都可以暢談、抒發,每一個故事、生命都是感動……。
(作者為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網站企編)
相關新聞
資料來源
- 在宅醫療 社區共老的最後一哩路。《綠主張月刊》第172期。
- 「在宅沙龍」啟動在地終老的對話。《綠主張月刊》175期。
👉更多2018年度性/別新聞整理與回顧
@性別暴力篇
@家庭暴力篇
@性平教育篇
@司法改革篇
@婚姻平權篇
@男性關懷篇
@單親家庭篇
@新移民篇
@托育政策篇
推薦閱讀
- 2018全球性別影響力大獎年度性別報告
- 女權走二步退三步,小英政府莫再說空話~2017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2017台灣同志(LGBTI)人權政策檢視報告
- 2017人權金龜獎
- 女人迷年度百大性別事件
- 性別開倒車的一年──2016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與三黨總統候選人性別政見對話──2015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別讓查某人不開心–2014年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馬」的事件簿–2013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為馬政府上12堂性別教育課──2012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作伙體檢馬政府的2012性/別政策
- 2011台灣女性處境,老娘說了算–2011年度性別新聞回顧與整理
- 拼出台灣女人的生命地圖──2010年度性別新聞整理
- 2009年被忽略的性別新聞
- 給青春期兒子10封信─與e世代談2007台灣性別新聞
- 給青春期女兒11封信─與年輕世代談2006台灣女性新聞
- 2005年度婦女漏網新聞
- 開啟2004潘朵拉寶盒
- 前瞻2004,查某人嘸免驚
- 2002台灣查某照相本子
- 女人的10個大夢
- 千禧年女人故事狂想曲
- 向2000年女權說聲:Happy New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