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篇】充實新二代通譯服務 培養新南向尖兵

by 陳庭安

  • 案例一、醫療通譯人員

某次健康服務中心通譯人員在值班時,遇到一位婆婆帶著媳婦申請產前補助,等待過程中,得知通譯人員和媳婦來自同個國家,因此聊了許多關於媳婦的事情,也因而得知雙方由於語言不通造成一些溝通上的誤會。當日,通譯人員除了協助通譯婆媳溝通,也提供了多語版的醫療衛教資訊。結束後,婆婆和媳婦非常感謝通譯人員,而通譯人員也透過不同的服務過程學習到很多經驗、自我成長。

重視新二代的通譯服務,為南向政策培養新尖兵。賽珍珠基金會提供
  • 案例二、王麗與鄭小弟

從小在菲律賓長大的鄭小弟個性腼腆,剛回臺灣時因為語言不通,不僅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下課後和同學也完全沒有互動;加上剛到臺灣不久,水土不服,常常感冒。在通譯人員王麗的鼓勵和陪伴下,鄭小弟嘗試用中文和同學們聊天、互動。從英文夾雜中文單字,到現在用中文表達完整句子,有了同學們的支持,鄭小弟越來越適應校園生活,心情也開朗許多。

去年,因為他的認真和努力,鄭小弟獲得全校唯一一名的優秀學生獎,由市長親自頒奬給他。因為同樣是新移民的背景,王麗對於鄭小弟的心路歷程深有同感,也感謝在擔任通譯的路途中遇上他,鄭小弟的努力不懈激勵了王麗,也讓通譯這份工作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傳遞,更是心靈上的交流。

*-。-。-。-。-。-。-。--。-。-。-。-*

培訓多元專業技能的通譯人才為當務之急

為因應新移民、移工等外來人口的增加,多國語言的翻譯成為政令宣導政策落實時的重點工作項目之一。目前社區通譯人員多以熟悉中文及自身母語的新移民擔任,深知語言及文化隔閡帶來不便利性的他們,善用所學更不斷精進專業。然而隨著時代的推移,提供語言的翻譯不再是唯一的服務目標,如何同理以及陪伴,甚至培養通譯人員更多元的專業技能,是現在培訓通譯專才的一大課題。

根據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至2017年11月底,全臺新移民人數已破52萬人。其中以大陸、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藉為大宗。然因為語言溝通及中文讀寫的隔閡,新移民在臺生活,首先要克服的不便就是就醫。所以提供翻譯資源、提升新移民婦女的就醫意願與便利性即成為重要的一環。

也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2006年起特別規劃「臺北市新移民衛生醫療外語通譯人力庫建置暨服務計畫」並由本會承辦迄今,不僅培育醫療與衛生保健服務之外語通譯人員,更提供健康醫療衛生資訊之相關翻譯。而除了醫療,上有司法、政府機關洽詢等,都亟待通譯人員居中協助。所以除了醫療通譯人員,各機關也建立自己的外語通譯系統,如各高等法院及其分院檢察署的司法通譯、各地移民署服務站通譯人員等。顯見因應實務需要,現行外語通譯從衛生醫療發展到司法、移民生活輔導等服務。

通譯服務已從新移民生活融合發展到新台灣之子就學適應。Photo by Dương Trần Quốc on Unsplash

通譯服務從新移民生活融合發展到新台灣之子就學適應

此外,近年來在臺生活的新移民家庭,亦常因家庭收入不穩定、工時長、或因單親家長無法兼顧工作與照顧年幼子女時,將年幼子女送回母國娘家托育照顧之情形十分常見。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家長便選擇帶孩子回臺就學。因此像鄭小弟一樣自國外返臺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的孩子逐漸增加。

自2016年11月起,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學校外派服務需求大量上升。就像自他國來到臺灣生活的新移民一樣,這些孩子同樣面臨著文化、語言差異帶來的衝擊與不適應;顯見目前的新移民通譯服務已從新移民生活融合發展到新移民子女就學適應。

青少年階段的他們,不僅需要單一時段的翻譯服務,更需要的是教育、情緒、心理等輔導,而這也非個別通譯可以全部承載,賽珍珠基金會從這面向發現,通譯系統的完整建立,需要更多包括教育、心理支持體系的加入,才能讓通譯人員發揮完整、周詳的轉銜功能。

現今臺灣對於通譯人員的需求層面,不僅從醫療擴及至司法、行政等領域,也不僅通譯人員本身尚需提升關懷、同理等技能,更是需要相關體系如教育、心理的加入,才能足夠弭平台灣社會對通譯的需求。然能辦理通譯的機構/單位並不多見,能支撐培訓的資源更少見,更遑論能見通譯與教育等體系結合的規畫。而臺灣對於通譯的需求卻與日倍增,期待社會各界能更重視通譯人員及通譯系統的需求,讓臺灣外語通譯系統更加穩固,發揮其關鍵性的轉銜功能,打造外籍移入人口友善的宜居社會。

(作者為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社資專員)

相關新聞

關心2017年其他性/別人權議題的發展。文章如下:

@人身安全篇

@兒少性侵篇

@性平教育篇

@同婚修法篇

@長期照顧篇

@托育勞動篇

@年金改革篇

@司法改革篇

@女力崛起篇

@環境正義篇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