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勞動篇】政府不應放任托育、勞動工作者弱弱相殘

by 陳竹儀

小怡是一個新手媽媽,和許多家有新生兒的年輕父母一樣,她與先生阿成在孩子出生之後都還持續工作。由於雙方的父母都居住在比較遙遠的縣市,小怡與先生必須自行處理孩子的接送及照顧,除了固定送托的保母外,沒有「後援」。

低薪、高工時的勞動條件與社會結構下,下一代如何在健康和諧環境下成長?Photo by Tucker Good on Unsplash

雙薪家庭育兒的日常

每天早晨

  • 6點到7點,媽媽哺乳、爸爸做早餐;
  • 7點到8點,媽媽吃早餐、擠奶、洗瓶罐消毒、打包凍奶、爸爸幫小孩著裝準備送保母及上班;
  • 8點到9點,爸爸媽媽上班通勤;
  • 下午1點半到2點,媽媽擠奶;
  • 下午5點半到6點,媽媽擠奶;
  • 晚上6點到7點,媽媽或爸爸通勤接小孩,通常另一個人就在加班;
  • 晚上7點到8點半,爸爸與媽媽陪小孩玩,同時交替著狼吞虎嚥吃晚餐;
  • 晚上8點半到9點,媽媽洗戰鬥澡、爸爸幫孩子洗澡;
  • 晚上9點到10點,媽媽小孩躺下餵奶哄睡;爸爸的自由時間終於開始;
  • 晚上10點到12點,媽媽擠奶,若小孩安穩時就是媽媽加班或自我放鬆的愉快時間;
  • 晚上12點,媽媽為夜奶,爸爸換尿布;
  • 凌晨2點到3點,媽媽若漲奶就擠奶,不漲就能繼續睡,直到早上5、6點孩子逐漸甦醒。

這就是一般新生兒父母週間的日子。而在假日,媽媽擠奶的工作照舊,整個家庭的作息都圍繞著孩子。

如果小怡和阿成兩個人的上班時間無法固定,如果小怡和阿成的工時必須更長,他們就必須再請求保母再延長收托時間。如果小怡和阿成的工作剛好都突然延長開會?一定要有一個人提早離開會議去接孩子。如果孩子生病無法送托,小怡和阿成就必須協調一人請假在家照顧。如果阿成不是如此意識到自己也有照顧孩子的責任,而是一個傳統家庭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論者時,在沒有後援的狀況下,小怡除了離職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回顧2017年,與托育相關的爭議新聞不少,如前瞻計畫中,衛福部編列6億送新生兒父母「育兒百寶箱」作為少子女化危機的因應之道,但育兒百保箱的內容竟是媽媽包(見 衛福部砸6億送育兒百寶箱 竟是媽媽包),讓各界批評不斷,最後育兒百寶箱的計畫喊卡,連始終無實質作為的少子化辦公室也不再運作(見 百寶箱失靈成為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對於年輕父母來說,有沒有媽媽包不是重點,如何在孩子出生後,能每天保持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才是最大的挑戰與決定是否能生第二胎的關鍵。若家長都是所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們必須要趕接送時間、也要負擔延托費用。在工時無法彈性調整的狀況下,家長普遍期待保母或幼兒園的托育服務可以提供更長時間的服務,更有論者建議,應學習日本經驗推動夜間托兒制度(見 【深夜托兒所(上)】「最晚的隔天7點才來接」 日本OL的最後碉堡)。

Photo by Aaron Mello on Unsplash

低薪、高工時的教保人員處境

然而,讓我們看看教保行業的處境。根據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的調查,在2004年,教保服務人員平均工時為10.1小時,2017年教保服務人員平均工時為9小時,但若把午休時間計入,其工作時間仍超過10小時。多數幼教業者通常主張午休不計入工作時間,但是調查顯示,近93%教保人員午休時間無法休息。此外教保服務人員需配合家長下班時間而需延長工時,但近66%教保人員沒有領到加班費。

如此高工時、勞力密集高的工作的薪資又如何呢?2004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教保人員具平均6-7年年資,平均薪資為20,825元;2017年教保人員具平均9-10年的年資,平均工作薪資僅落在21,001~24,000元,90.2%的教保人員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相較於2015勞動部公布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27,655元,顯然屬於低新族群(見 全國教保產業工會:薪力交瘁~血汗教保,十年如一日,薪資漲幅,吃不起一碗陽春麵記者會新聞稿)。

托育、教保從業人員目前以年輕育齡女性為主,當教保工作勞動條件始終處於低薪、高工時的狀況下,他們為了兼顧家庭及生活,只能離職回家,或放棄專業投向薪資相對較高的其他行業,這也是為什麼每年約有4,000名教保科系畢業生,應可投入教保行業,但教保工作始終喊著缺工的最大原因。

2017年1月1日一例一休上路,部分雇主主張成本增加,極力反抗,私立幼教業者亦主張成本增加醞釀調高費用,但根據全國教保產業工會的調查,高達41.2%的人員低報薪資投保、仍有8.5%教保人員被迫要部份或全額負擔園所應提撥勞工退休金、25.5%教保人員並未享有特休假。教保行業的低勞動條件,連帶也影響照顧品質,而如此壓低勞工的待遇,降的也不是家長的托育費用,而是增加業者的利潤,讓家長負擔高昂的托育費用,卻無法讓孩子享有好的教保服務。這就是為什麼彭婉如基金會與婦女新知等民間團體共同主張,托育必須公共化,才能創造讓下一代受到良善照顧、確保家長負擔得起、且教保從業人員能夠領到合理薪資的環境,並形成女性高就業、高生育率的良性循環(見 托育補助私幼牟利? 民團呼籲落實公托)。

Photo by Tom Ezzatkhah on Unsplash

私幼公共化政策將無助於解脫家長困境

在2017年初,我們看到政府確實朝向大量推動教保公共化的方向規劃政策,教育部推動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預計自106學年度至109學年度累計增設公共化幼兒園達1,000班,逐步增加公共化幼兒園(含非營利幼兒園及公立幼兒園)之供應量。但自從賴清德院長上任之後,不僅在勞動關係上,被認為往資方傾斜,強硬推動修正勞動基準法(見 全台100多個團體 12/23發起反勞基法改惡大遊行),日前更喊出「私幼公共化」似是而非的口號,以為這樣就能拼生育率(見 賴揆推私幼公共化 拚2030年生育率至1.4)。

但當整體勞動條件下降時,教保人員的處境只會更艱困(見 勞基法尚未修惡 運輸媒體教保已過勞),而所謂「私幼公共化」說穿了即是補助私幼政策,從以台南發放幼教券引發的爭議,以及教育部「五歲免學費」的經驗,我們可以發現,補多少、漲多少,對於家長負擔不起托育費用的困境以及提升教保人員勞動條件完全沒有幫助,而孩子還是無法受到好的照顧(見 教保券補助才加碼 私幼喊漲價),完全違背「公共化」的定義及原則,更讓政府目前正在進行的教保公共化成果毀於一旦。

我們期待小英政府應信守當初的競選承諾,保障勞工勞動權益、持續推動「真正的」幼兒托育服務公共化,只有一個讓幼兒、教保人員以及家長都得利的公共化托育,才有可能轉正台灣人口負向發展的大輪。否則5歲免學費幼教券的殷鑑不遠:學費「補多少、漲多少」,而教保人員的勞動條件則長年高工時、低薪資,補再多,家長、幼兒、教保人員都無法分享,到底政府的政策所為何人?為何動輒每年數百億的經費要重複歷史的錯誤,任由繼續托育、勞動弱弱相殘!這無疑是2017年最驚悚的性別新聞之一!

(作者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

相關新聞

參考資料

關心2017年其他性/別人權議題的發展。文章如下:

@人身安全篇

@兒少性侵篇

@性平教育篇

@同婚修法篇

@長期照顧篇

@年金改革篇

@司法改革篇

@新移民篇

@女力崛起篇

@環境正義篇

延伸閱讀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