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今文觀止》裡談張幼儀

by 梁紅玉

文壇老友日前跟我推薦了「天下文化」出版的《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2022),說她好久沒看過這麼好看的書了。這是已逾九十高齡的前聯合報社長、被人尊稱「作老」的資深媒體人張作錦先生,花了近兩年時間「埋首於故紙堆中」集結的專欄文章,相較於早年作為課堂教材的《古文觀止》[註],《今文觀止》是以流暢的當代文體,書寫清末到民國期間的一些人物事蹟,繼而「重塑三十餘位時代人物的作為,再現他們鮮活的身影」,學者洪蘭認為此書以「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死的典章制度」,彌補了現今歷史教科書的不足;出版人高希均則在書裡尋找「 19 世紀以來中國百年存亡」的蛛絲馬跡,但即便我輩不諳歷史的演進,作老筆下一個個「看不盡的生命際遇,道不完的風骨情采」,仍讓人讀後激動不已。

張幼儀與徐志摩。網路截圖

《今文觀止》的描寫

看哪!文章裡有為「革命捨身」、被千刀萬剮的譚嗣同;有以一己之力、為多難國家搶運物資的商人盧作孚;有「希望兩岸和平,不再起干戈」的前國防部長俞大維,也有王國維、老舍、傅雷,三位「殉文化」以求「心安義盡」的知識份子,更有行乞者、拾荒者與「豬仔勞工」等窮人興學的感人事蹟,這些或多或少我們聽過、沒聽過的人物典型,一而再震撼並激勵我們的同時,書中唯一書寫女性的篇幅,留給了張幼儀。

張幼儀是誰呢?生前囿於徐志摩「前妻」身份、身後葬於美國紐約知名墓園的她,其實家學淵源、往來無白丁,乃至於離婚後努力自學,開辦過「女子商業儲蓄銀行」,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實業家,但她畢竟生於傳統社會,不免仍守著所謂的「三從四德」規訓,作老就以一封張幼儀打算再婚、詢問兒子意見的家書展開:「爾在美國,我在香港,相隔萬里,晨昏誰奉?母擬出嫁,兒意云何?」兒子又是怎樣回覆的呢?其中有兩句:「母如得人,兒請父事」,也就是說「母親若有適當的人結婚,我必以待父親之禮待他」。事實上,張幼儀亦曾分別去信「飽讀詩書且具社會地位」的兩位兄長,向他們徵詢自己再婚的想法,一位是已讀不回;一位則搬出「名教」大帽、支吾其詞,也因此兒子的這封回信,讓當時已五十多歲的張幼儀「大為寬慰」。文章最後引用了梁實秋的一段文字作結:「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

再看《小腳與西服》

相較於《今文觀止》推崇張幼儀「令人尊重、更令人敬佩」,由《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一書翻譯的《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足智文化,2018),則透過張幼儀的角度,平實地敘述了其離婚始末與生命樣貌。此書雖非張幼儀回憶錄,但作者張邦梅身為張幼儀八弟的孫女,無意間得知了自己姑婆的精采過往,始促成兩人「持續多年的訪談紀錄」,至於字面上頗不搭調的「小腳和西服」比喻,除是當年徐志摩離婚的一個托詞;也是全書的重要意涵,作者一方面就自己「在美華人第三代」身分;另方面則經由「中國第一樁離婚案」、一段僅維持了七年的「老派」婚姻,雙線思索文化衝突下的個人處境與自我認同。

在此暫放性別論述,訪談中一再被追問的「愛不愛徐志摩」?張幼儀是以「沒辦法回答、很迷惑」作回應,繼而說道「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作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再節錄《今文觀止》裡的一段描述:「徐志摩仍在時,張幼儀就侍奉他父母,也照顧他,連衣釦掉了都替他縫上。徐志摩猝逝,張幼儀更多方協助他的家人,包括缺少生活能力的陸小曼」(容我狗尾續貂一番,陸小曼是她的情敵、是第三者哪)!

比起我輩習慣把「愛」掛在口頭上,從未說過愛的張幼儀,卻是用一生的作為去實踐愛,反觀《今文觀止》裡的那些前輩容顏,不也皆如此?不論他們談的是大愛或小愛。

註:清康熙年間,由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選錄上啟東周、下至明代的文言散文,例如范仲淹「岳陽樓記」、陶淵明「桃花源記」或劉禹錫的「陋室銘」等。

(作者任職於廣播媒體多年,主跑藝文線。曾任性平專案主持人)

更多紅玉的驚豔經驗在這裡

觀看次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